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2|回复: 0

[驰骋职场] 王烁:高效搞定一切的深度工作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21 08: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7-2-21 08:44 PM 编辑

高效搞定一切的深度工作法

2017-02-22 王烁 罗辑思维


深度学习是人工智能的事,深度工作则是每个人的事。

生活与工作被切割成一个个碎片,这已是既成事实,我们不可能也不会想回到碎片化之前的那个田园牧歌的时代。时间在碎片中迷失,归咎于手机没有用,就算手机罪大恶极,末了,还得你自己决定接下来怎么办:

生活是你自己的,工作是你自己的,把生活过到最为充实,把工作做到最有效率,责任只属于你自己。

必须在碎片化中找到深度工作之路,下面有一组办法。


1 反复练习

我们都知道大脑灰质,但大脑还有近50%由“白质”构成,即髓磷脂,也叫髓鞘质,它得以产生并包裹大脑神经元轴突的过程叫作神经髓鞘化。神经髓鞘化能使神经传导速度变快,好比由拨号变成宽带,对高级动作技巧和反应的学习来说至关重要。

神经髓鞘化会在两种情况下发生:

小朋友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获得;成人也可获得,但必须付出大量努力反复练习才行。

好消息是大脑的可塑性伴随我们一生,也就是说,什么时候学习都不晚,坏消息则是这并不容易。重搭大脑回路,需要大量、反复、有针对性的练习,这就需要我们:

(1)反复练习

形成肌肉记忆是成人学习的必由之路。

(2)正确练习

仔细聆听反馈给你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调节练习方式同样重要——你不会想给大脑搭条错误的回路。 


2 善用注意力剩余

注意力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时间碎片化对我们的消磨,主要就来自于在多件事中来回切换,注意力随之损耗,于是忙碌、焦灼,效率低下。

我们试图多任务处理以获得效率,结果却适得其反。我们是人,人脑毕竟不是电脑,做不到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接受人脑的黏性,我们只能克制多任务处理的冲动,转而致力于两件事:

(1)一个时间段只做一件事

不仅仅是因为专注才有效率,也因为专注才能找到工作本身的乐趣。

(2)前后相邻的时间段尽量做相关的事情

专注做一件事,会形成注意力剩余,对做相关的事有用,不要浪费它。把时间组块,把相关的工作组块,善用注意力剩余,事半功倍。


3 养成适合自己的工作节奏

好习惯是最强大的,而坏习惯是最顽固的,所以要刻意养成好的工作习惯。习惯最有用之处就是自动克服拖延症,并把对工作的焦虑化解为一连串固定流程不再需要耗费心理能量去启动,去克服。

好的工作习惯不止一种。

比如说,美国小说家斯蒂芬·金的习惯就是每天把自己锁在书房里,不写够字数不出来。有人拜访东欧某位被软禁已久的作家,在其书房发现著作草稿堆满书架,大为拜服。这位作家大笑说,如果把你软禁起来,你也做得到。

这习惯多半不适合你,但你得形成自己的好习惯。不然,每天光决定何时开始工作这件事,就够折磨你一整天的。

下面这些模式都可行,看看哪个适合你:

(1)隔绝模式:工作时与世隔绝,像僧侣一样;

(2)双模式:在两种模式中切换,既像僧侣一般与世隔绝,也有正常生活;

(3)节奏模式:定期,最好是每天,都固定做同一件事,形成节奏;

(4)记者模式:记者有截稿期,按需写作。


4 敢于关机

确定一个时间,比如每天晚上8点,最后查一次邮件和待办事项,然后结束工作,不再查邮件,不再查短信,不再刷微信朋友圈,最好关机。实在做不到的话,至少把工作手机与生活手机分开,关掉工作手机。


5 干票大的

把视线从眼前事务中抽出来,往远方看,当然也不要太远。给自己定下未来半年到一年要做成的一件大事,然后去完成它。

高远目标-任务分解-针对性练习-反馈调整-朝下一个目标迭代提高,这是摆脱低效忙碌的终极大法。


最后,推荐《深度工作法》(Deep Work),作者是Cal Newport,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博士,现乔治城大学计算机教授。

此书出版后《经济学人》杂志评论说: “深度工作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杀手级应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7 05:14 PM , Processed in 0.07373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