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网 2017-01-17
一个国家的春运简史
供图 工人日报社 图片编辑 Vera
春运是春节的前奏,夹杂着火车汽笛的回响。多少年来,我们对春运的记忆都是长长的队伍、大大的包袱,风霜雨雪停不住,匆匆还要赶路。数十年间,铁路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从闷罐车、绿皮车,到动车、高铁,返乡之路越来越舒适。但只要流动还在,渴望回家的人们总是在每年此刻触动你我。
封面图:1993年春运,经过长途跋涉乘坐民工专列抵达上海的旅客。于文国 摄
从1954年起我国就有了“春运”的记录,只是客流很少。1963年1月,武汉铁路局客运段,女车长骆琴明和乘务组的工作人员在研究工作,处理旅客的意见。吴洛夫 摄
1965年2月,北京站的工作人员在春节期间坚守岗位,为旅客服务。蔡壮田 摄
现在我们所说的春运,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人员流动限制放宽,不少人开始选择外出打工、经商、求学。他们在春节前集中返乡,民工流、探亲流、学生流构成了每年春运的三大主力军。1987年12月,广州火车站因农民工激增而使大量旅客滞留。于文国 摄
1987年春运,北京,等车的返乡农民工。许之丰 摄
在春运大潮中,火车承载着我们太多的渴望。不少春运记忆定格在了我们脑海中,闷罐车、票贩子、行李箱 、彻夜等候的抢票队伍、超载的车辆、人头攒动的火车站、摇晃的车厢……在90年代的“民工潮”中,这种渴望最深。1993年春运,在闷罐车前排队的乘客。这种闷罐车原本是运货物或牲畜的,只有在万不得已时才用来载人。于文国 摄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民工潮”巅峰期,春运期间开行闷罐车,一般根据铁路调度插空行驶。于文国 摄
超载的车厢。于文国 摄
1993年春运,全国农民工输出地四大源头之一的阜阳,大年初三就有大量打工者准备乘火车外出打工。于文国 摄
1993年春运,年未过完就有大量民工准备乘坐火车外出打工。于文国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