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拉难民营是克钦邦最早的难民营之一,2010年末,战争打响之后,许多边民就迁了过来,由克钦浸信会统一管理。
克钦浸信会从世界各地的基金会找来资助,为难民们提供基本的生活设施,诸如房屋、厕所、生活用品,有时候会有大米、药物,以及小型发电机。麦拉通电以后,谁也不敢用电器煮饭,因为那会烧掉全村的电路。
克钦浸信会难民办公室管理着克钦邦境内外数百个难民营,因此,他们为难民提供的资助往往杯水车薪。
难民们开始出去做零工。
麦拉山下一马平川,伊洛瓦底江冲击出的平原,是肥沃良田。男人们常常可以找到种水果、种菜、收麦子,或者放牛这样的临时工作,一天挣得5000到10000缅币(约26-52人民币)的工钱;女人们则大多会去镇上去帮人洗盘子,洗衣服。
“现在晚上不可以在外面行动,外面打仗,两边的军队都在抓丁,不管你是什么民族,只要你是个人,都要抓。因此大家每天起得更早,出去打工,早去早回。”说这话的丫丫是个景颇族90后姑娘,在中国盈江工作,回来过圣诞节。内战打响前,她家里刚刚修好两层的小楼,还没住通透,战火烧过来,只好举家搬到了难民营。
“六年了,这里成了一个真正的村子!”她无意间说。
但这些逃难者,依然难逃成为克钦独立军与缅甸政府博弈的棋子。
2016年10月,缅甸政府军猛攻克钦独立军重要据点期间,克钦教会和克钦文化团体在密支那市组织了两次大规模反战游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