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光机
食物中的当代微观小史
文 | 西门媚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还在念小学。
我清楚地记得跟母亲去买海鱼的情形。
头几天邻居们同事们就在传了,说是菜市场会有海鱼。邻居们都在躁动,海鱼!平时河里的鲜鱼都不是每天买得到,更何况海鱼。
我没见过海,身边的大人也没见过海。大海是多么神奇的地方!
星期天,我跟母亲去沙河铺菜市场。那时的菜市场只是沿着公路两边摆开。卖蔬菜和鸡蛋的主要是附近农民,中间也间插卖猪肉、卖干杂的小贩。他们挤满了路的两边,中间只留一小条道给买菜的人。他们身后,有国营肉铺、国营粮店、邮局、供销社、理发店、裁缝铺和两家饭馆。
卖菜的人占满道路也没关系,因为那时这条街几无汽车通行,自行车也很少,偶尔有自行车想过去,就得一路按着铃铛推行而过。
下雨就很麻烦,公路中间有几个大坑,下了雨,装满泥水。
下雨的季节,母亲买菜就不会带我去。不然,一会儿就是一裤脚的泥。
那是一个完美的天气,没有雨,天气温和,不冷不热,母亲带我去买海鱼。
海鱼并不在菜市场卖,要穿过整个菜市,到公路的那一头。我们到的时候,已经好些人提着篮子在那里翘首盼望了。
其中也有母亲的同事。大家一边等,一边拉家常。我在旁边傻等,新鲜劲过了,很快就觉得无聊。母亲便拿了钱给我,让我去租书铺看连环画。
从我上小学起,母亲便只给我买字书,不买连环画,她说,既然已经认识字了,不要偷懒,应该读字书。这的确让我从小就读了很多好书,但一直仍像别的孩子一样,对连环画好奇。租书铺差不多是我唯一能够看连环画的机会。我平时跟母亲买菜的一大动力,便是可以去租书铺看书。
现在想来,那时的租书铺跟现在的网吧某种神似。
租书铺开在一间小铺面里,但一直会延伸到外面。外面立了几根竹杆,再用塑料布围起来。两侧拉了一些细麻绳,绳子上夹着一本本的连环画书。中间摆了几排小凳子。
小孩子看上哪本书,取下来,交钱给门口守着的店老板,就可以坐在小凳子上看了。
书有档次的。新一些的,有趣的,质量高的,要两分钱。旧的,充满意识形态说教的,只要一分钱。
除了小孩子,偶尔也有成年人在这里看书。
我还记得那一天,我已经看完一本两分钱的书了,母亲还没来找我。我便走到街外,远远地看见那边围着的人更多了,场面混乱。
根本走不到近前。
那里停了一辆卡车。卡车上站着一位年轻人,似乎在指挥全局。旁边几个站在高处的人,也在维护秩序。
中间是抢购的人们。
我母亲在四川人当中,一直是相当不泼辣的,这时,她站在人群外面,拎着菜篮,伸头踮脚,显然不知该怎么办。
这时,一位壮实的阿姨躬着身体,倒退着挤出人群,她手里拖着一大块白色的东西。她到了我母亲身边。我认得她,她是杨孃孃,我母亲的同事。
她招呼我母亲守着,又冲进人群中。
那一大块白色的东西,仔细一看,是冰。里面横七竖八的,应该就是鱼了。
我母亲便学着其他人的样子,把冰块抬起来,砸下去。杨孃孃拖了第二块冰出来,就和母亲一起砸冰。大冰块散开,变成一些小砣的冰块。里面包裹着的鱼看得清楚了。她们拿起这些小冰块,继续在马路沿子上敲打,慢慢的,手上剩下的就是鱼了。她们每人都搞了半篮子的鱼去称重。
那时,除了冰棍,我没什么见到冰的机会。我捡了一块冰在手里捏着,化得差不多了,才扔掉,手里留下一股腥味。
我听见那卖鱼的年轻人,愉快的和顾客互相抱怨,一方说,你们这样把鱼都砸烂了!另一方说,你想把冰卖给我们啊!那些化了都是水啊!
我仔细看这些脱离了冰块的鱼,相当的丑啊。跟我巴掌差不多大,没有鳞,也没有头。头的位置是斜砍的一刀,肚子也没有了。鱼的颜色也不一,有的显得白,有的显得黄黄黑黑,说不出到底是什么颜色。
卖鱼的人说,这叫耗儿鱼,又叫橡皮鱼,是从海里来的。
海里来的,这几个字就足以让大家兴奋,完全不介意它看起来是这么古怪,闻起来这么腥。
中午,我家的餐桌上它就是主角。
母亲用她平时做鲫鱼的方法做的。先用油煎熟,再码上葱花,用热辣椒油相激。腥味被压住了,只觉得又香又辣,十分开胃。
我和哥哥吃得十分开心。
吃的时候才明白它名字的来源,耗儿鱼估计指是长相,橡皮鱼指的是口感。这鱼的肉质粗糙老硬,咬起来就像嚼橡皮。但对小孩子有一大好处,它没有刺。
更重要的是,还是它神奇的出身。这是来自大海的鱼啊。
我还记得,第二天上学的时候,我和同学们,都在谈论这种神奇的鱼。
但橡皮鱼很快就不流行了。我听见大人们抱怨,说,做起来太费油了,没油又不好吃。
那时,很多东西都要凭票供应,油是很珍贵的。
对大海的向往抵不过现实。
八十年代,大家形容美食,往往要用上“山珍海味”四个字。在我们心中,觉得那是一项至高标准。但山珍,可以是木耳黄花,也可能是野鸡山菌什么的,海味,多半只有海带啦。
四川很长时间交通不便,四川人对大海的虔敬之心保持了多年。
于是,在成都传统面馆里,除了牛肉面、排骨面之外,有一种面叫“海味面”。海味面里,并没什么海味,往往只有蘑菇、碎肉和玉兰片什么的,很地道的,才会有一丁点干鱿鱼丝、淡菜。春节团年饭如果有一道放了水发海参的“烧什锦”,绝对值得向外人炫耀。
近些年,成都火锅又开始流行烫耗儿鱼。从口感上,我太不能接受了。这些从冰冻解放出来的,死去多年的耗儿鱼,肉质实在太差。但我能理解,四川人对大海的向往,仍一如当初。
【作者简介】
西门媚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小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