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刚写完闽菜福鼎肉片,就有人私信我说很乐于了解一些颇具小市民风味的地道美食,这使他们对探讨地域小吃有了几分帮助,应大家要求,这次便来说说关于泉州的地域小吃:面线糊。
面线糊是福建泉州的汉族传统名点,呈糊状,是由细面线、地瓜粉制作而成。先将水煮开,放入番薯粉、相关调料及面线。一般为早餐食用,也可以当做点心和夜宵,就着油条跟马蹄酥吃。味道鲜美,清甜爽滑,具有闽南地方风味。
作为泉州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小吃,面线糊成了衡量一个泉州人是否地道的标准,因为都说:“没吃过面线糊,就不算是泉州人”。然而看一碗面线糊是否合格,汤汁成了主要的评判标准,合格的面线糊色泽通透,汤汁浓稠且糊而不烂,具有鲜香淡雅的特点,其中散发着海鲜与大骨的香味(汤底料多为海鲜和大骨)。而有些仅为汤面,熟而不烂,那便不是面线糊了,面线糊的汤底最后需要用地瓜粉浆勾芡,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没错,福建人就是喜欢用地瓜粉做吃的)。
泉州西街上的曾记面线糊与水门巷的国仔面线糊为当地两大小吃店,据说其贩售的面线糊口味地道,几乎每个早晨,店里都塞满了人,里头大多数是老顾客,早晨到那点一份面线糊配着油条吃,已经成为一种近乎于默契的习惯。
这种颇具小市民风味的面线糊,有这么一段来源,其中跟艰苦的生活有关。据说当时乾隆下江南考察民情,来到了一个叫做罗甲村的小村庄。那时正值粮食短缺,村民们都穷得揭不开锅。听说皇帝要来,村民个个急得团团转,实在想不出要弄什么吃的来招待皇帝。乾隆在一秀才家门口下了轿,乡村父老们都替这个秀才捏了把汗。
谁料秀才的妻子急中生智,在墙角找到一些往年丰收时啃剩的猪骨头和鱼剌,洗干净后下锅熬出一碗汤,又去柜子里扫出一把面线碎和一包木薯粉,和着就做出了一碗面线糊。
乾隆吃后,感觉味道非常鲜美,马上问这“龙须珍珠粥”是用什么做的?这秀才妻子真是巧,立即大胆回答,这是祖传秘方,用上等面线和特等精制地瓜粉加工而成。皇上听后立马龙心大悦,随即赏赐了这个巧媳妇,于是面线糊也就这样流传开来。
后来,这富有传奇色彩的面线糊故事,成为当地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但故事的真实性已然无从考证。反倒是面线糊,成为了泉州一带乃至周边大小城市的日常早餐。
其中,面线的寓意也颇具多样性:送行时,吃上一碗太平面线,希望前途一路顺风。待客时,吃上一碗猪血面线,希冀洗尘压惊去晦气。孕妇分娩后的调养非常重要,吃鸡汤面线调养身体,可以使奶水通畅。办酒席如满月酒时,头道菜一般用面线,乃取“福寿绵长,长命百岁”之意。
所以,面线蕴含着富贵吉祥、长命百岁的美好祝福,是迎宾待客、祝福贺喜、逢年过节、馈赠亲友的必备佳品。闽南地区一般给人祝寿或其他贺喜之事都会带上面线和鸡蛋,表示祝福,俗称面面线鸡蛋
在正月初一的早晨,泉州农村地区的居民会祭拜天地神灵与祖先,此时便会给家里人都煮上一完面线鸡蛋;同样的,在正月初九祭完天公,亦会来一碗热腾腾的面线鸡蛋,寓意圆满。若是家中有人庆祝生日,面线上还会再加一个蛋,成双成对,喜上加喜。
泉州人喜食面线糊,常在较稀的面线汤中,加上各种佐料作为早餐和点心。除却泉州,闽南地区其他城市也喜爱面线,只不过有些并不是“糊”,而是普通的面线。除了面线的制作大同小异,配料上的选取上也有其当地固有的习惯。譬如「厦门面线」喜欢放花蛤和海蛎,面汤带有些海味,颇有几分鲜意;而「漳州面线」则喜欢加入朱红、鲜猪肝、豆腐、瘦肉或肉圆,注重汤底,味道浓郁;靠近闽南地区的粤东丰顺县「汤南面线」则是形式上以炒为主,而不是汤面,同样深为当地人喜爱。
当然,现在的面线糊小吃店已非与传统相提并论,店铺老板越来越与时俱进,里头的配料也越来越多样化。蚵仔、花蛤、醋肉、肥肠、鸡蛋、豆干、豆腐与虾仁,随意搭配,任君选择。有时候欣喜这种自由组合可以连接味蕾发挥想象,有时候感叹那种传统的固定搭配懒人套餐,已经一去不复返。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5 08:14 AM , Processed in 0.02700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