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第101期:投身毛像产业后
凤凰图片 2016-12-26
如今在韶山,自然形成的毛泽东塑像产业已经达到年产值数千万元,最早投身毛泽东塑像行业的一批人因此实现阶层跨越,完成了最初的财富积累。图为韶山一个毛像生产厂内,佩戴金饰的厂主夫人。周强/摄
刘兵和妻子欧新河就是毛像产业链中的一环。最初在1992年时,刘兵夫妻还是一家肉联厂的工人,两人工资加起来不过千元,生活颇显拮据。2000年,刘兵夫妻从3个原模起家做毛泽东塑像生意。15年后的今天,刘兵已是年产值数百万的私营企业主,有上千平米的车间来生产塑像。图为刘兵与毛主席塑像合影,旁边停的是他新购置的宝马轿车。
像刘兵一样,韶山有不少村民因毛像产业而发家致富,从农民变身身家千万的私营企业主,在当地村民看来,这些财富都是主席带来的福佑。图为在一位朋友的孩子满月酒席上,刘兵碰杯祝贺。据刘兵介绍,这位朋友在两年前还负债累累,身后的这尊主席像还是刘兵当时送给这位朋友的,“主席像送给他不到一年,不仅还清债务,还买了车,今年家里又添一个可爱的女儿。”
刘兵对自己的现状很满意。他没有佩戴奢华饰品的习惯,也不喜欢出去玩,保持着原来的生活习惯,嚼嚼槟榔、钓钓鱼。刘兵说,韶山冲人杰地灵,是个宝地,不会干旱,也从不内涝。对此,妻子欧新河也十分认同,她常用“平安神、保护神”来形容毛泽东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她说自从做塑像以来,家里的一切都变得十分顺利,“我们是靠主席发家的,对主席特别恭敬。”图为刘兵无论多忙,每天都会来到毛泽东塑像前燃香祭拜。
最初,刘兵的工厂就设在自家后院里,规模小,技术不成熟,请的工人也都是生手。刘兵都是先琢磨明白塑像的制作技术后,再手把手教工人。然而,塑像行业并不是刘兵想象的那么容易赚钱,刘兵夫妻只好边打工边维持着工厂的运作。直到2005年,韶山旅游市场不断发展,毛泽东塑像的需求越来越大,刘兵的生意才慢慢好转。图为刘兵正在厂房里计量着毛主席铜像的身长比例。
刘兵的工厂以生产工艺简单的树脂像为主。这种毛像制作成本低廉,技术要求不高,而价格也更易为游客所接受。图为刘兵的工厂里,一名女工正在为树脂像脱模。树脂像的制作流程相对铜像更为简单,主要有雕塑原模、制模、打磨、喷漆几个步骤。
刘兵的工厂还属于作坊式生产,工厂里充满了刺鼻的气味,但工人几乎都不戴口罩。厂里也没有质检员,妻子欧新河每次在出货前都会认真检查,保证产品无瑕疵才出厂销售,他们从来没有因为质量问题而被罚款。图为刘兵的工厂里,女工正在打磨树脂像,这是制作树脂像的重要工序,打磨完成后才能进行喷漆。
12月6日,一名油漆工人正在对树脂像进行喷漆。每年12月份是韶山树脂像和铜像行业最繁忙的时候,各个厂家都会在这一月加量生产,“备战”毛泽东诞辰纪念日。
2011年,刘兵夫妻新建了一个2000多平米的工厂,开始大规模生产,他们也完成了从“打工仔”到“老板”的转变。夫妻俩分工明确,刘兵主抓生产,妻子欧新河负责销售。他们面向的主要是批发客户,薄利多销。除了工厂外,刘兵在韶山市区还拥有着一栋三层小楼,一楼门面是他们经营的工艺品店。图为妻子欧新河开车赶去送货。
在经营树脂像11年后,刘兵工厂的树脂像生产和销售已颇具规模,他决定涉足铜像的生产,但由于没有掌握铜像生产技术,加上铜像的工费高涨,他在铜像生产上亏了100多万。图为工厂车间里,刘兵正在训诫制作铜像的负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