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7|回复: 0

[史地人物] 重返内心之路,有一种旅行叫禅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17 11: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重返内心之路,有一种旅行叫禅修 

 2016-12-16 阿饼 九行


https://res.wx.qq.com/mmbizwap/z ... sprite.2x26f1f1.png);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webkit-background-size: 37px; background-size: 37px; max-width: 100% !important;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background-position: 0px 0px;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 no-repeat;"> Full Moon Chinmaya Dunster - Buddha Moon


对我来说,冥想禅修是那件非此不可的事。

 

冥想之于印度,就像功夫之于中国,有许多门派与方式,包括我们熟悉的瑜伽,也是冥想的一种。而Vipassana(内观),是印度最古老的自我观察技巧之一。它主要是指对呼吸、身体反应变化的观察,通过这种客观观察达到心平静气的状态,也就是中国人所讲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希望,在一种平静、平衡的心态下,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不被外界影响判断。我联系Dhamma Kuta内观禅修中心,得到了回复——8月为期10日的课程。

 

 

禅修的日子,我上缴了一切,包括手机

 

Dhamma Kuta内观禅修中心坐落在斯里兰卡康堤的郊区山上。我搭乘了一位在兰卡做生意的中国同胞的车,问了不下10个当地人,颠簸着穿过一片片矮灌木与狗尾草丛,才终于在一个茶叶厂旁的小岔路上山,找到了位于山顶森林的禅修中心。


拐弯到大门口的一刻,禅修中心那种世外桃源的美一下震撼了我的神经细胞。


Dhamma Kuta内观禅修中心(图/阿饼)



整个禅修中心呈现出一种静谧的安详氛围,树影婆娑、花香弥漫。禅堂建在山顶,站在露台,可俯瞰整个康迪山脉、斯国最高的Adam's Peak和不知名的火山。学员宿舍是几座依山而建的森林小屋,屋顶偶尔能看到一群猴子出没,互相给对方捉虱子。


山边,性情温和的土狗在树林边闲逛,还有啼鸣声各不同的鸟儿与体型巨大的蚂蚁……所有生命不分贵贱高低,和谐共享这一片净土。



注意猴子(图/阿饼)

 

大概是8月初的佛牙节(斯里兰卡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的缘故,同期的学员只有20多名。女学员里除了我和一个瑞士姑娘Julita,其他都是斯里兰卡人;男学员则相反,除了两三个当地人其他都是老外。一起禅修的女同学都年纪挺大,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最老的一位估计有85岁,银发苍苍,但并不老态龙钟。我的年龄最小,每次往来禅堂与食堂或宿舍、每次吃饭洗碗,我都是最快的那个。对比她们的慢生活慢调子,我就像一只跳蚤,城市的浮躁气质和急性子脱不去。



(图/阿饼)


在禅修中心的办公室里,我们挨个儿上缴自己的“身外物”:手机、护照、现金、照相机、MP3,只留下洗漱用品、衣服、水壶、电筒和雨伞。

 

起初,我觉得浑身轻松自在,好像再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了。手里把玩着那个在康堤城里买来的塑料手电筒,心想,这玩意儿究竟有什么用?手机不是自带电筒程序嘛?突然才转念一想,不对,手机已经缴上去了!再一想,糟糕,没有手机也没有手表,我根本完全失去了时间的概念——早上4点的晨冥,怎么起得来?

 

大概像我这种后知后觉的学员不在少数,禅修中心的义工早已为我们准备好了小闹钟。

 

一个久违的纯粹的闹钟。

 


通过身体的静默,到达灵魂安定

 

山上规矩颇多,第一条就是“神圣的静默”(Noble Silence),即10天里我们都必须保持沉默不语——身体、言语及意念的静默。学员之间禁止有任何形式上的沟通,手势、眼神、手语等都是不允许的。

 

在这样20几人的群体里,我们对彼此一无所知,因为互相平等。职业、年龄、国籍都被隐去,我们不会因为社交而浪费时间和精力,也不会产生额外的情绪波动,全力专心于冥想练习。

 

后来,我才明白,看似无为的沉默,事实上是最好的沟通方式。朝夕相处的10天里,我们的灵魂好像在默默互相了解,每个能量场之间都有这样那样的触碰,抽象得来却确确实实地消除所有隔膜。在最后一天“爱的课程”中,我们互相拥抱对方,竟都激动地流下热泪,仿佛熟识多年的老朋友。突然间再没有一个是陌生人。



(图/阿饼)

 

平日里,我们都默默地吃饭,吃完后清洗自己的碗碟,然后抹干净水滴摆回原位,一切都秩序井然。抹碗碟处有几块白板,想要自愿打扫冥想堂的、想要过午不食的,就自己写名字上去。

 

新学员可以一天吃三顿,早餐、午餐和下午茶,老学员则须过午不食。食物很简单,却都是精心搭配的营养素餐。早餐通常是吐司、面条或米饭,中餐是米饭,不管主食是什么统统搭配各种咖喱蔬菜吃。点心则是奶茶、水果、雪糕或芝麻糖,偶尔还会有奇怪的香料浓汤。

 

我从第六天开始过午不食,感觉身体变得越来越轻盈自在。



凌晨的禅堂(图/阿饼) 

 

每天早上4:15,黎明还未破晓,我们手持电筒,从宿舍走向禅堂。电筒微弱的光照在小路上,你会看见脚下的小草们在闪闪发光,跟头顶漫天的星星互相呼应,那是晨露,dew。如此平凡的细节,是我从未留意过的美好。

 

4:30至6:30的晨冥是最艰辛的。每天静坐11小时,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几乎是无法想象的。日出前的禅堂更是冻如冰窖,加上瞌睡、腿脚酸麻,从我别扭难受的坐姿就能看得出,无论我的思想、呼吸还是身体,全都溃不成军。直到第四天,在助教老师的帮助下,我突然开窍,听懂了葛印卡老师在说什么,才终于得以进入状态。




禅修中心时间表(图/阿饼)


我潜下心来观察自己的呼吸,长短深浅各不同。为了更能集中注意力,我把每一次的呼与吸想象成来回飘移的箭头、上下浮动的水母,还有反复攀爬Adam’s Peak……总之各种方法,直到我的脑袋里空空如也,什么也不想的时候,我的心才是真正的停驻在呼吸了。

 

每当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于呼吸,我对气味就越来越敏感。手指尖的咖喱香气、衣服上的汗臭、前面同学的头油味、窗外的夜花绽放、泥土的湿润……都渐渐变得清晰。于是我不得不忍着无比的寒冷和困乏,坚持每天洗澡洗衣服,甚至也不敢再用手来抓饭吃——早餐里的肉豆蔻和罗勒草香味让人实在无法抗拒地饿!


禅修中心(图/阿饼)

 

再来观察身体,细微到每一部分的感受,包括最容易被忽视的头发、指甲、体毛与皮肤——发丝贴着脸颊的触摸、血管扩张的痕痒、肌肉紧张的酸痛、脚趾尖的冰凉、唇部与下巴的细微颤动。我的肩膀就曾在一阵绷紧的剧痛后,突然“盛开”了一朵白莲花。久坐形成的如身处冰河世纪的疼痛与麻痹,最终也会像水滴落在纸上,有一个接触-产生、湿润-加剧、蒸发-消散的过程。

 

所有事物都遵循这个恒变定理,包括悲伤与快乐。

 

我们身处简单的环境,断除大部分的外缘,我们把注意力慢慢集中回到自己的心中,倾听内心的声音。

 


任何外在风景,都比不上安宁的国

 

在最初的行程表里,我打算在10日禅修课程结束后去南部的Hikkaduwa海滩寻找香料。下了山,我便决定取消这个计划。有个声音告诉我,比起外在的风景,内在的风景更值得我花时间精力去探寻。

 

我继续去Nillabe冥想中心禅修。

 

比起内观禅修的“军事化”课程,Nillabe冥想中心简直是天堂。时间表特别自由,除了早上下晚4次1.5小时的集体冥想,其他时间都自由安排,还有个小型图书馆供借阅冥想与心灵类书籍。老师几乎不跟你说话,除非你主动问问题。学员之间的关系很简单轻松,见面点头微笑,仅此而已。大家都生活在一个没有废话也用不着虚伪的世界里。



禅修中心的朋友们(图/阿饼)


我在这里的5天过得特别禅意。早上6点打坐完喝茶,去树林散步或者就坐着看泉滴一小时,早餐,然后洗衣服或扫落叶即工作禅一小时,接着集体打坐,午餐、图书馆、午休、打坐、看书、散步、下午点心、晚禅、9点休息。每一件事都用心去做,走路、吃饭、扫地。

 

当家主持葛荣居士主张把禅修融入生活,集中注意力做每一件事,而不是单纯地打坐,更适合都市人修行。他的流派叫做“Choiceless Awareness”(没有抉择的觉知),提倡放下个人意见、放下自我形象、放下预设期望。

 

葛荣居士已经去世,现任老师住的地方挂着一副骷髅骨,绝大部分人看了害怕。而其寓意是要让所有人知道,人真的很可笑,你每天看外面的世界,有没好好看过自己?骷髅恐怖吗?可是它就在你身体里,每天陪你吃饭睡觉呢。

 


现任老师住的地方挂着一副骷髅骨(图/阿饼)


禅修结束那天,跟几位禅友道别,背着背包,我满心欢喜地走出了禅修中心的大门,步行下山。在那一时刻,我感觉自己的身体每走一步,都轻得要弹起来,心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与自在。

 

看见蓝天白云,看见满山的茶田与胡椒藤,看见咖啡灌木丛,看见爬上椰子树上摘椰子的孩子,我都用力地向他们挥手,说你好,说再见,说感谢。

 

我情不自禁地双手合十,贴紧额头。简单的动作,却有着强大的情绪力量。忽然间,我忍不住热泪盈眶,声音呜咽,全身颤抖,一种光芒像电流一样从那合十的双掌,通过额头,传递遍我全身的每一寸皮肤。我想我的心是打开了。



禅修中心的狗(图/阿饼)


在《天空之境》一书中,香港资深时装评论家黎坚慧经过二十二天的南美灵修之旅后,记录了回归文明的变化,写到这趟旅行的“有效期起码三个月”。每天12个小时的冥想,不会令你拥有凌空飞步的特异功能,而是让所有的浮躁与喧嚣都褪去,让你看到生命里最重要的人与物,明白生命里最初的使命。

 

只是那种内心的宁静与喜悦昙花一现。如何让冥想里获得的那种宁静与喜悦,真正在现实生活里也盛开,是最难的事情。跳出旧有的习惯,寻找全新的生活方式,犹如脱胎换骨般,过程极其痛苦。

 

而找到了自己,就是找到了动力、支持和答案。



告诉你一件事:

The Beatles曾去印度古鲁马赫西的修道院禅修

后来林格·斯塔十天后就返回家中

保罗·麦卡特尼待了一个月

而列侬和乔治·哈里森六周后也离开了

有传闻说次突然的分离是因为他们和马赫西成长的环境不同

但是禅修时期,正是Beatles最多产的时期,写了差不多48首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5 05:56 PM , Processed in 0.06605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