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天,小男孩阿里拿着妹妹的鞋子去修补,不慎将鞋子遗失,这是妹妹唯一的鞋子。

阿里慌了,对于一个贫穷家庭来说,他丢的不是一双鞋而是一笔巨款。他哀求妹妹不要把这件事告诉爸妈,他会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他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兄妹俩轮流穿阿里的鞋上学,这也是他们唯一一双运动鞋。

1997年,伊朗导演马基德的《小鞋子》公映。在美国获得了近百万美元的票房。创下了伊朗电影的票房纪录。同时提名第71届最佳外语片,这也是伊朗电影首次获得奥斯卡提名。

由于伊朗实行男女分校上学,女校上午上课,男校下午上课。
所以妹妹上完课要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到阿里身边,然后,阿里再换上鞋跑回自己的学校。两兄妹就这样把日子过成了接力赛。


妹妹实在忍无可忍了,她对阿里说:你不把鞋子找回来,我就要告诉爸爸了!
小阿里怒了:我不介意被爸爸打,但是他也没钱给你买新鞋,要借钱才能买!

阿里一家五口,全靠父亲微薄的收入苦苦支撑着。买菜老是赊账,交不起房租…
哪怕是一双破破烂烂的鞋子,对于这个千疮百孔的家庭而言,那也是不堪承受的重负。

就在这时,市政府举办了一场小学生马拉松比赛。每个小学选出5~6名学生作为代表参加比赛,前三名都有奖励,其中季军的奖励是:一双运动鞋。
可是命运总是喜欢和人们开玩笑,阿里没有得季军,得了个冠军。小阿里绝望地哭了,哭得比那些没有得名次的小选手还要伤心,因为他的妹妹以后都没有新鞋穿了。

直到电影快结束时,兄妹俩各得到了一双新鞋,观众才能如释重负。这时候你会忍不住想:有一双鞋子,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啊!

这是一个特别特别简单的故事,但却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了它特殊的印记。
因为,对于美国人而言,对于世界绝大多数的人而言,大家想都没想过,能用“一双破鞋”拍出一部电影。


贫穷,是最糟糕的事情。它剥夺了人的力量和尊严,让人自觉软弱、卑躬屈膝。但这部《小鞋子》却分明想告诉我们:即便是贫穷,也不能剥夺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阿里为了给妹妹赢取一双鞋,拼了命似的奔跑。爸爸为了改善家人的生活,去富人区挨家挨户地找活干…

伊朗,是一个贫富差距极大的国家。可是这个古老国家的电影人,却用温暖的笔触刻画着底层人民的善良和坚韧。

网友说:这是一部神奇的电影,全片没有一处煽情的音乐和台词,可是我的眼泪就这样哗哗地关不住。
阿里一家虽然贫穷,可他们却从来没有屈服于贫穷,而是创造一切条件来给予生活更多的可能性,这种依靠在人性价值上的不屈服,即便没有煽情的台词和音乐,也足以打动人心。
人在艰苦和非常困难的条件下,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内心力量守住这种人性的价值。

其实,电影中的阿里,就是导演马基德小时候的真实写照。
马基德出生于伊朗中下阶层家庭,一家五口的生计全负担在父亲一人身上,他自小就明白生活的艰辛。

中学时期的马基德,需要转乘两趟公交车才能到学校,那时的伊朗是凭月票乘车,对于马基德来说,两张月票就是他身上最值钱的财物。
结果马基德不小心弄掉一张,为了不增加家庭的负担,他只能选择先坐车,再走路,因此他天不亮就必须出门。就这样他瞒着家里人走了一个月的公路。
马基德小时候有过很多愿望,11岁时想拥有一辆自行车,17岁时想拥有一辆摩托车,可是这些对于他的家庭来说是巨大的开支,他的愿望也从来没有实现过。

[马基德] 导演在拍摄现场给小演员 [阿里] 导戏
现在的马基德,不管是买自行车和摩托车都已是轻而易举的事了,但是以往的那些经验却成为了他现在拍电影的基调。
只有经历过贫穷苦难的考验,并且不屈服于这些考验,同时还心怀希望的人,才能拍出这么美好温暖的电影。
可以贫穷,可以痛苦,但不可以屈服。这是马基德的信仰。

贫穷是什么?是连一双鞋子都没有。幸福是什么?是有一双自己的鞋子。或许,经历过贫穷的人,才能拥有更多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