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56|回复: 1

[医药健康新闻] 我是“假病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1 07: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是“假病人” 

 2016-12-01 卢伊 香港凤凰周刊


原题为《解密大陆标准化病人》


“大夫,我才22岁就尿血了,是不是得癌症了?您可一定要救救我啊!”2016年10月一个傍晚,北京协和医院教学楼一间“诊室”内,退休多年的“北京大妈”丁兰沙哑的声音里带着几分哭腔,诉说着一个“花季少女”面对绝症的哀怨与绝望。


坐在她对面的,是一位面孔稚嫩的年轻“医生”,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刚开始有些措手不及,不过很快反应过来,一边安慰丁兰目前病情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一边鼓励她参与下一阶段的诊治。


若是不知情的人看到这一幕,定会以为是场医疗闹剧,而事实上,这是经过特殊培训的“假病人”丁兰考验“真医生”——北京协和医学院在读医学生的模拟问诊。


简单介绍个人信息后,“医生”有模有样地摊开本子,仔细询问起丁兰的病史,以及有无药物过敏、初次月经来潮的时间、有无性生活以及家人身体健康等情况,逐一将重点信息记录在案。


15分钟后,攻防立场转换,“医生”合上本,挺直腰板,聆听丁兰对自己问诊过程中病史采集技巧和言谈举止等方面的意见,并频频点头以示赞同,一组医患随机搭配的问诊就此结束。


这一晚,9位年纪在40-60岁的中老年人扮演了各种性别、不同年龄段的“病人”,他们都是由北京协和医学院一手培养出来的标准化病人,通过还原病人临床症状,来评估和改善医学生临床诊断和沟通应变能力。在这支总共不到30人的小队伍中,既有对医学一知半解的广场舞大妈、热衷保养的全职太太,也有自由职业者,甚至有渴望回炉重修的医护工作者。


对社会大众来说,“标准化病人”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即使在医疗圈内,他们也同样背负着“高素质医学生为什么要被普通人教导怎么沟通”,“健康人装病难以还原病人实际情况”,“标准化病人根本就不是正当职业”等不少质疑。


然而这群“假病人”眼中的自己,是要用精湛的演技引导医学生尽快适应真实的医疗场景,鼓励他们像真正的医生一般诊断病情,并纠正一些可能引起病人不适的坏习惯,帮助他们成长为医术精湛且懂得关怀病人的好医生的导师,尤其是在医疗资源缺乏、医患矛盾突出的当下,意义非凡。


 

2016年10月,协和医院临床考试中心的9名标准化病人正对五年级医学生进行临床问诊练习。摄影/卢伊

“我心里住着一个影帝”


2016年10月8日下午,新一批标准化病人培训课程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正式开讲。30岁的张芳坐在其中,在北京一家外资医院工作的她,曾是协和的老学生、老员工,年纪轻、医学背景扎实等优势令她在众多培训者中脱颖而出。


“参加培训一方面能让我体验病人的感受,帮助我今后工作得更好,同时也能让师弟师妹们尽快走入临床,更好诊治病人。”谈到为何要来做标准化病人,张芳自有看法。


像张芳这样有医学背景的人在标准化病人队伍中并不多见,绝大多数都是有大量闲散时间的普通人——广场舞大妈、集邮大叔、全职主妇、自由撰稿人……他们大都性格开朗、热心、爱表演、爱学习。不少人虽然对医学一知半解,但热衷转发微信朋友圈中真真假假的“养生知识”,追捧电视台的养生类节目,参加培训更多是为了增加医学知识。


今年54岁的田丽萍便是其中一员。一个偶然的机会,田丽萍在朋友圈中看到了标准化病人的招聘信息,原以为是招聘“试吃药物”或“给学生练手”,仔细阅读通知后才知道,标准化病人其实是一群经过医学训练后,通过准确表演某位实际病人在特定时间点上的病史、个性、身体状况和情绪反应模式,来评估医学生医术与医德的“假病人”。只要年龄在20-60岁之间,拥有高中及以上学历,身体健康,性格外向,对医学教育感兴趣者均可报名。


田丽萍向儿子征询意见,儿子告诉她,在医患矛盾不断升级、病人维权意识日益加强的当下,这些“假病人”的出现不仅能及时缓解医学生实习阶段无病可医的尴尬困境,还能客观评判其在言谈举止、病史采集、查体方法、关怀病人等方面的表现,纠正可能导致医患关系恶化的坏习惯,是“对社会有益的善事”。而通过40学时的培训,自己还能接触到更权威的医学知识,因此鼓励她报名。


然而开始培训之后,田丽萍才发现,没病装病也是一门技术活儿。表演前几天,田丽萍都会接到一份3-4页A4纸的剧本,内容均由协和医院医生根据真实病历进行改编,涵盖了病人的年龄、性别、职业、病情、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等基本信息,以及其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一些需要着重考察学生沟通应变能力的段落还被粗体字着重标出。


为确保演得真实,剧本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颇有讲究,需要标准化病人在背后下足功夫。哪怕是一个“疼”字也必须弄清发生的部位、程度、频率、缓解因素等,稍有差池都会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判断。


田丽萍第一个“角色”是扮演一位因胸痛一个月而住院的退休工人,她必须在4天之内记清“自己”胸痛了几次,肩膀发沉了没有,去了几次医院,每次体检的血压血糖值,父母分别在多少岁时因什么病去世等细节,还要按剧本要求演出“自己”渴望尽快出院回家带孙子的急迫感,这对于身体一向健康的田丽萍而言,无疑是巨大挑战。


虽然事先和老伴反复“对词试戏”,但田丽萍还是在表演当天出了状况。“我原以为只要把剧本里的内容都背熟就行了,结果医生突然让我指出胸痛的部位,并形容是怎么一种疼法,这些剧本里都没写,我一紧张就赶紧捂住右胸口喊刺痛,后来才知道我演的劳力性心脏病人应该是左胸口闷闷地疼。好在这只是一次演练,要是考试时演错就该耽误孩子成绩了。”从那以后,田丽萍每拿到一份剧本都要向学医的儿子请教,演练前也会更仔细倾听医生对剧本细节的分析。


“每位‘假病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影帝。”另一位“假病人”叶熙是一名职业影评人,平时就喜爱影视表演的她,通过扮演标准化病人过了把演员瘾。“不是简单把剧本背出来就可以的,我们还要主动了解一定的医学知识,要演得真实可信,还原出一个病人应该有的心理和行为。”叶熙说。


同其他标准化病人相比,叶熙似乎更愿意从表演专业的角度来揣摩剧本中病人的心态,并为其设计一定的肢体语言。她的剧本上总是铺满红蓝双色笔做好的标记,红色用来标注出不能记错的医疗细节,蓝色则批注出病人可能表现出的神态和语言,以及对医生不同诊疗方式的回应。


叶熙曾扮演一个怀疑自己患有尿毒症的中学老师,剧本要求她演出哆嗦又焦虑不安的感觉,喜欢从生活里寻找病人原型的她立刻想到了自己的高中班主任。“我的老师有些强势,喜欢把事情掰开揉碎了讲道理,所以表演时我可能会打断学生讲话,而且这样的人一定非常担心病情可能会影响工作,所以我也会刨根问底确认细节。当你想象自己就是这个人时,你就会演得非常真实到位,学生也能在这种气氛的带动下有所进步。”


 “假病人” 难“转正”


在饱受医疗问题困扰的大陆社会,标准化病人仍是一个较为陌生的概念,在外界看来,它至多是一种缓解医患矛盾的尝试,至今为止,仅有部分医学院采用。但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这一概念就已被引入美国医学课堂,成为考察学生诊疗表现的“活考卷”。


2004年起,以标准化病人为核心的临床技能考核正式被纳入美国职业医师执照考试中,所有想在美国行医的医学生都必须在15分钟内完成对标准化病人的问诊和查体,不合格者很可能找不到实习医院,最终无法行医。


除美国外,加拿大、日本等国也将标准化病人用于医师执照考试。这一做法大大促进了其作为一种新型职业的快速发展,标准化病人不仅成立了行业协会,还有专门的公司进行管理,按小时或次数的方式进行收费,为准备考取行医资质的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德国海德堡大学的标准化病人时薪为13欧元,同当地平均收入水平相当。而台湾地区标准化病人协会给出的演练价格更高,每小时费用在650-800元新台币不等。


美国的商业化运作则更为成熟。据统计,88%标准化病人项目均用于医学生考试评估,还有六成“假病人”直接参与课堂,成为学生的教学示范。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甚至还拥有一些专门扮演“医闹”的标准化病人来培养医学生随机应变和通知噩耗的能力。


相比之下,标准化病人在1991年才被正式引进大陆,并于两年后由华西医科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和九江医学专科学校联合培养出了国内第一批标准化病人。


1999年,北京协和医学院也将标准化病人带入教学工作,只不过当时多由医生和高年级学生扮演病人,他们普遍严厉而专业,难以还原普通患者的就医过程,评分时也更倾向于评判学生的诊疗技术。


2003年,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广东中山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等八大院校在美国中华医学会的资助下,开始面向社会招聘志愿者。


截至2011年,大陆已有二十多个省份的76所医学院校将标准化病人用于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诊断学夜间问诊和出科考试、实习生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住院医师考核及临床基地一阶段多站考核等项目中。但多数院校的招聘规模并不大,各校标准化病人通常在10-40名左右,由于40-60岁的退休女性居多,导致男女反串、老人扮青年的状况时有发生。


据业内人士估计,目前大陆标准化病人总数不超过600人,而2015年参加临床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的报考人数已突破70万,前者的人员规模显然无法满足后者在临床应用及考试模拟方面的需求,行业缺口巨大。


培训时间长、酬劳低成为医学院校招募标准化病人时不得不面对的一道难题。丁兰回忆初次进入标准化病人培训时,一位医生曾明确指出,标准化病人的酬劳很难成为养家糊口的主要经济来源。


“每次参加培训或者考核都要花很长时间去背台词,查资料,之后还要在3-4个小时里反复表演,并记住学生的每一句话和动作,事后还要打分和点评,有时候累了很容易记串,确实挺辛苦的。”丁兰说,而每完成一次考核,她仅能收获时薪100元的酬金,以及医学院提供的早、午饭。


多数公众对标准化病人的误解令部分医学院校的招聘工作更加艰难。一些参与者认为标准化病人就是“给实习医生练手的小白鼠”,当他们被要求解开上衣、躺在病床上让医学生查体时,往往会更加不情愿。此前有陆媒报道,浙江省人民医院标准化病人因认为装病“触霉头”而退出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面对诸多质疑,范洪伟仍认为标准化病人在大陆发展将是大势所趋。“因为标准化病人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培养出一批好医生,他们会把好的习惯和理念坚持下来,传播到全国各地,从而改变中国的医疗现状,这样未来就有更多合格的医生为病人服务,惠及自身。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丁兰、张芳、田丽萍、叶熙均为化名)


记者/卢伊

编辑/孙杨  美编/黄静

新媒体编辑/丰泽 马茹均

本文节选自《解密大陆标准化病人》,原文刊载于《凤凰周刊》2016年第33期,总第598期。

发表于 2016-12-1 11: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意思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3 02:06 PM , Processed in 0.03652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