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铁皮箱子里的半部民国史
新浪图片 2016年11月14日
1929年8月,54岁的约翰·詹布鲁恩(John Zumbrun)带着他的家人从上海回到美国。在他随身携带的铁皮箱子里,装着他在北京的所有影像记录。从1910年到1929年,他在北京开设照相馆19年,这些影像从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一部民国北洋影像史。供图|华辰影像
1912年,宣统退位,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2月27日,临时参议会、临时政府派蔡元培为专使,宋教仁、汪精卫为专员,到北京迎接袁世凯南下就职。图为1912年“壬子兵变”时期的北京街头。
1912年2月29日,袁世凯治下的北洋军阀曹锟的第三镇一部在北京哗变,波及保定、天津等地,京津一带一片混乱。经此一变,袁世凯得以留在北京。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北京兵变”,又称“壬子兵变”。图为“壬子兵变”时期的影像。
北京乱兵在崇文门、东华门等处劫掠,前门外的珠市口、骡马市大街、琉璃厂等处也有店铺被抢,地安、东安两门外的火势最为猛烈。在詹布鲁恩的镜头中,民房商铺被毁,平民惊恐围观,东单牌楼被烧得只剩下了半边。图为“壬子兵变”时期的北京。
1912年10月10日,在武昌起义一周年之际,袁世凯站上了作为临时大总统府的前清陆军部衙前的阅兵台。他所检阅的部队并不是自己一手打造的北洋新军,而是包括前清遗留的拱卫军、禁卫军等卫戍部队11000余人。
受阅队伍沿今天的崇文门内大街、东单大街北上,行至陆军部东南角后转向西,逐次经过阅兵台,接受袁世凯的检阅。詹布鲁恩就在检阅台对面拍摄了这次阅兵,这是袁世凯第一次出现在他的镜头当中。
1912年10月10日,袁世凯阅兵。
1914年12月23日,袁世凯在天坛以大总统身份举行祭天典礼,这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国家祭天庆典。上午6时,袁世凯乘汽车出总统府,在天坛南门外换乘礼舆到昭亨门,换乘竹椅至坛前。
为了此次祭天大典,1914年12月初,修整天坛内外设施的筹备工程启动;19日起,袁世凯等各部官员开始了为期3天的斋戒,其中散斋两天、致斋一天;21日,袁世凯特发祭天告令。
内务部精心筹备了祭天大典,并按照复古基调对祭服、祭礼、祭品进行了详细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