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天前,常阿姨的女儿第一次出现在陪护区,因为这一天不是探视时间,女儿进不去看爸爸,只能在陪护区陪妈妈聊天。家里就这一个独生女,刚生二胎出完月子就来医院了。
说来这一家人真是惨,早几年,女儿的公公也患了恶性肿瘤;去年,常阿姨的女婿也查出患了喉癌,就在楼上的肿瘤科住院;再加上老太太患肺癌的老伴,一家有三口人,还都是顶梁柱的男人,都患了癌症。以后的生活,就靠他们娘俩,还拖着两个幼儿。家里陷入这样的困境,也有亲戚劝常阿姨放弃老伴的治疗——反正治不好了,花好多钱,人也受罪。常阿姨总是沉默不语。
女儿走后,又来了个护工帮常阿姨一起陪护。这个护工已经在老太太家工作五六年了,日常都是下午去老太太家。他自己跑来医院,一定要帮帮忙。一开始还是每天下午来医院,后来变成全天都待在医院了。
有一天,常阿姨拿了一个信封 ,要塞给护工,护工推让半天就是不要。等护工走后,常阿姨跟我们聊天时说,人家本来是工作半天的,现在变成了全天,一定得把多余的工时费补给人家,处得好是处得好,钱该给还是得给,一码是一码。
护工悄悄把信封又塞回常阿姨包里。他说:“我不能要老太太这钱。这么些年在他们家帮忙,处得挺好,逢年过节老太太都忘不了我。再说,我来也不是为了钱,是看老太太一个人真是不容易,再说谁都知道ICU是个无底洞,我也想劝老太太理性点,好歹给自己留点棺材本。”
“理性点”是陪护区家属日常聊天常常提起的词。也经常会有病人家属,选择放弃治疗。
一个很年轻的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患者,进入昏迷后,他的爱人选择了放弃抢救。签字时,病人妻子和15岁的儿子都在,妻子签完字,要求让儿子也签字,医生提醒说不需要,儿子还是未成年人。妻子转头看着儿子说:“我就是希望你能理解我的决定,我希望这个决定是我们共同作出的。”儿子说:“妈,我理解,我同意,多少年后我也不会后悔。”有位75岁的车祸伤者,被大货车撞到,伤情非常严重——半数肋骨骨折,盆骨骨折,脏器受损。家里来了十几口人,神情严肃地坐在陪护区开会。家人想放弃治疗,让老人回到村里的家中,“我们是农民,种了一辈子地,咽气儿也得在自己家炕头上”。所有亲属都同意。唯一的问题是,如果老人在家中过世,没有医院开具的死亡证明。而老人是交通肇事受害者,法律上需要这一纸证明来结案,家属们才能拿到赔偿款。

陪护区外永远人满为患的走廊
这家人开了一整天会,最后还是选择了前一种方案——他们租了一辆救护车,带着氧气袋,把老人带回了家。另一家的老人情况也类似,儿子坚决不放弃治疗,拒绝了所有亲戚的劝说。但是,在ICU病房住了2周后,坚持不住了,费用实在承担不了。儿子去联系了医疗器械公司,买了便携式呼吸机、吸痰器、心率监护机等,自己学了一天怎么使用,回家组装了一个山寨版的“重症监护室”,把老父亲接回了家。在这里面的费用一天大概最少两千块,如果用药物较多的话,大概就要到七八千块。如果还有抢救和手术的费用,就更高。住最久的一位,已经住了2年,去年花了78万,因为他是在职员工,社保及各种保险报销了50万左右,家庭承担了28万。但对于普通百姓,每天里面递出来的账单,仍然是个无法承受的数字。4床的大哥总是被催费,ICU里住着他父亲。每天护士都要出来叫一遍:“4床又欠费了,去缴费!”每次交完费回来,大哥都会感叹——4000斤麦子又没了。我问他家几亩地,他说有10亩,今年小麦价格高,本来想多卖点钱留着明年做点小生意,现在全送到医院的收费处了。有位医生曾开导陪护区的人:“人这一辈子攒的那点钱,百分之八十都花在生命最后这一个月了,但即使花了钱,生命也毫无质量,有时候理性点做选择也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