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岁月:上世纪的京城胡同和长江源头
新浪图片 2016年11月01日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北京城开始拆迁和新建。昨天的胡同四合院,今天突然消失了;今天熟悉的大街小巷,明天又是另一番模样了。有一位叫沈延太的摄影师,留下了京城胡同的珍贵影像;这位摄影师还有一个称号叫“长江全程摄影第一人”,在文革后期记录了长江源的景象。文图|沈延太
沈延太(1939-2001),曾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世界华人摄影学会执行委员、中国当代摄影家学会副主席等职务。图为1967年5月1日,沈延太(右)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当时是文革期间,站在敞篷车上的是毛泽东和林彪。
京城的胡同格局于十三世纪初步形成,曾是京城寻常百姓的居所,他们世世代代生活于此,北京的历史和民俗文化也随着这些弯弯绕绕的小巷子在不断变化发展。图为1982年,北京胡同里的居民在谈天说地。
我是江南人,并非京城胡同里的土著。但前前后后在北京生活了四十年,与胡同和四合院结下了难解之缘。图为1984年,钟鼓楼下,胡同里的景象。
说来话长,记得1957年的夏天,我在东城盔甲厂胡同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当统计员,业余迷恋绘画,每日午间休息时间差不多都要到邻近的东受禄街16号的徐悲鸿纪念馆去看画。绘画大师的作品,尽管反复欣赏兴致亦未见稍减。图为1993年,遛弯儿。
1994年,北池子一居民家的窗外景色。紫禁城东西两侧护城河的对岸,分别是南、北池子和南、北长街,住在这里的居民足不出户就能观赏到宫城里的景物。
徐悲鸿纪念馆是个典型的四合院,方方正正,典雅宁静,院落里植着紫藤、柿树、蜀葵和玉兰,欣赏了作品再在院中走走,静坐在大椿树的绿荫里真是难得的从容、安详和惬意。图为1994年,角楼下的一家住户,推开窗子便可看到不远处的角楼。
以后的日子我又去过京城的鲁迅、梅兰芳、齐白石、老舍、茅盾故居,都是一座座四合院,文化巨匠和泰斗们喜爱居住在胡同四合院的空间环境里,由此留下了京城名人故居的宅邸文化。图为1994年,筒子河边,遛鸟的人把鸟笼子搁在一边,每到阳光灿烂的清晨,养鸟人就出来遛鸟。
有位作家说:“没有胡同,中国当代文学史塌了半边天。”此话不算过分。图为1993年,胡同里的婚礼,一家有喜事,左邻右里都来帮忙,西风东渐,白色的婚纱取代了传统的嫁衣,胡同里的婚礼已演化成中西合璧式的了。
1994年,胡同里的煤厂加工制作蜂窝煤,供应给附近居民。当时实行“送煤到户”,用户所需的蜂窝煤可到附近的煤厂订购,由煤厂派送煤工送到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