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网 2016-10-19
第128期—甘肃罕见干旱 老孙家没收成
本期编辑:刘静
摄影报道/刘飞越
甘肃会宁被又称为博士之乡,状元县。这里的学生读书特别用功,他们凭借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稍岔村孙家五口站在院墙外的杏树下,他们是这的“常在”人口,其他青壮年大多出去打工,有些老人陪孩子在县城读书。地形的原因稍岔村被天然形成的大沟分成几部分。他们的耕地也零星散落在山间,无法浇水。一遇到雨水少的年头,极容易歉收甚至绝收,但稍岔村在这里繁衍了一代又一代。
孙自新今年五十,眼睛六百多度的近视,蹲在自家地里拔荞麦,“白受苦了”,他看着没得到充分雨水,枯萎没籽的苦荞反复说。他的大儿子在外省的电厂打工,有三年没有回来,二儿子争气考上大学开销很大。“出去就比留在这靠天吃饭强,太苦了。”再苦,他和妻子都拼命供孩子读书。
在老孙家的土地上,歉收乃至绝收的绝不仅有苦荞一种。夕阳下孙玉清谈起自家今年的收成,他说今年种的洋芋没有了。孙女从城里回来,孙玉清原本想挖点新鲜的洋芋给孙女吃。挖了半天只挖到不到一箩筐的洋芋,大多数还只是大拇指粗细的大小。这片土地只收了当年产量的五分之一,化肥和种子的钱都很难收回来。
10月4日,老人从玉米地里找到一个漏网的小玉米,拿回家。今年苞谷长得稀疏零落,像是谢顶的人头上寥落头发。苞谷果实干瘪短小,有的根本长不过手掌,老汉行在田间,叹息不断。
傍晚孙自有拔完苦荞后回到家给家里养的羊加些干草。他家养着十来只羊,一年下来也可以卖几只补贴家用。“我们这太穷,太不方便,没有姑娘愿意嫁过来。”孙自有说,为了和乡级公路打通,前年,他们南坡社六户人家集资雇请了一辆推土机,愣是推出一条两米宽的土路。从此进出才算是方便了些。
劳作一天后,孙自新和妻子回到家里。妻子烧火做饭,他坐在妻子身边发呆。妇女是贫困干旱地区农村的主要劳动力,把家里里外外打理地井井有条。
要吃饭了,孙自新舀了一瓢水洗手。一瓢水洗了一家三口,洗完之后,水浑浊像黑色的泥水一样。在这里每一滴水都要节省用几遍。
一家三口在厨房的地上吃洋芋面。地里种下去的蔬菜也没长一棵出来,他和媳妇好几个月都没有吃过蔬菜了。外地上学的儿子回来,他们特别做了凉拌洋葱做下饭菜。洋葱在当地县城每斤六毛九,他们不常吃,儿子回来,孙自新去县城接儿子回家时特意买的。
晚饭后,孙自新掏出自己的旱烟丝,用一小条废报纸卷成旱烟来抽。孙自新说,买不起卷烟,就用自己种的烟叶卷旱烟。这是他一天中最放松和惬意的时刻。
孙自新的妻子用一瓢水洗了三口人的碗筷之后,又用这些水刷锅、擦锅台、洗抹布,直到厨房全部擦洗完毕,她才将锅里的水倒进了洗脸盆,泼进了院子里的空地上。而这瓢水已经成了浓浆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