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 2014年04月13日
刘孜学扎染
策划/葛妙君 摄影/吴峻松
风带走了沙,雨带来了花,白族的姑娘把扎染带回了家。盛行于大理地区的白族扎染工艺,从远古走来,散发着历久弥新的光彩。蓝底上的各式图案清雅脱俗,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如白族人古朴雅致的民族性格。在一个典型白族风格的小院里,明星刘孜参与了白族扎染的所有制作流程,体验这传统手艺的别致魅力。策划/葛妙君 摄影/吴峻松
苍山脚下,洱海之畔,有一座古朴幽静的自然村落——周城。作为云南省最大的自然村,周城人口近万,几乎全是白族。因至今仍十分完好地保留着白族的各种传统习俗,所以周城又被称为“白族民俗的活化石”。尽管昔日周城白族先辈们的“赶马驮货走夷方”已经成为老人摆古的话题,但传承数百年的扎染手工技艺至今仍然在周城绽放着流光溢彩。刘孜正是来到周城,体验扎染的制作流程。
如今的周城扎染产品已有250余种,已经远销到欧美和东南亚各国。但这一古老的手工技艺在商品经济的大环境下,也正经历着历史的阵痛。一方面电加热、甩干桶等辅助设备的应用,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另一方面,化学染料的出现,也让白族扎染失去了原真的自然韵味。
在周围的人的指点下,刘孜开始了扎染的学习。传统的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主要染料来自苍山上生长的寥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尤其是板蓝根,是非常重要的植物染料。
扎染的制作工序分为:绘图、扎花、脱浆、染色、漂洗、晾晒、拆线这七步。其中第一步就是绘图,需要根据花色不同在纺织物上绘制出不同的图案,然后在等大的塑料布上用钉子刺破相应的点。图为:刘孜在展示刺好的塑料布。
而第二步则是扎花,是一种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法。
“我觉得非遗文化首先重在走近、发现,其次才是保护与传承。希望有更多对白族扎染感兴趣的服装设计师们能够参与进来,利用白族扎染最珍贵的手工技艺与自然蕴味,让这项古老的技艺散发出更迷人的芬芳”,刘孜发自肺腑地提道。
漂洗是扎染工艺中的第五步,待固色完成,就可以把纺织物放进清水中进行清洗。
漂洗是扎染工艺中的第五步,待固色完成,就可以把纺织物放进清水中进行清洗。
如今学习扎染的年轻人日趋减少,很多扎染花样已经被遗失。在新的时代下,白族扎染工艺或许并无消亡之险,但依然面临着如何蜕变新生的困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