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颜纯钩
《老炮儿》似乎没有在香港公映,但这倒是我近年来看得最有兴致的一部国产影片。
剧本写得好,人物个个立体,连“京城十二少”的小飞也有丰富内心,很浓的京味,编导要传达的信息也多层次。因为对内地的社会生活很隔膜了,我只是有点疑惑:这影片反映的是真实的现实生活吗?或许,它反映的只是局部的生活现实,但在这有限的局部里,应该体现了某一层面的民间生活面貌。
情、理、义是老炮儿们的生存哲学,影片着重描绘亲情、爱情、友情,在底层社会,维系一个人的人际关系,情永远摆在第一位。其次是理,什么事都有个是非,这些是非的标准,在民间有根深蒂固的一套,这一套标准维持民间社会的运作;三是义,义是指道义,老哥们生死相许,休戚与共靠的就是道义。
影片初段六爷为灯罩儿出头,就活现江湖上的兄弟“情”。撞坏车灯赔三百块、无证摆卖交平板车、以耳光还耳光,三件事三条理,这是以“理”服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掏钱助友之外,还替他讨回一个耳光的赔偿,这便是“义”不容辞。
这部影片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在围绕六爷发生的一连串事件中,“老炮儿”们一直是编导塑造的正面形象,六爷临终前横拖日本刀在冰湖上疾走,那种悲剧英雄慷慨赴义的形象,被编导用长长的特写镜头来渲染。

一张疲惫空洞的老脸,眼里已全然没有杀气,最后把弯刀高高举起来,也只是一个姿势而已,他在完成一个仪式,死到临头,一股气还在,可以被自己打败,不能“丢架”﹙香港话意思是失面子﹚。
与此相反,在六爷对立面的恶势力,除了小飞这伙“衙内”之外,还有借执法而欺侮百姓的城管。胡同里刀光剑影,公权力宛然缺席,那时江湖隐约现身,正邪交手,生死不在话下。
民间正义体现在这些老炮儿身上,法律与政府的权威太远,要就近定是非,只有靠内心的道德法则。六爷斥责问路不称呼人的年轻人、斥责偷人钱包又扔证件的小偷、斥责以执法为名欺侮小百姓的城管,他都在扮演一个民间正义的代言人,凭自己行走江湖的胆色,一腔古道热肠,该出手时就出手。
六爷为救儿子不惜犯险,亲情固然是内在驱动力,更重要的不如说是想去见识一下“京城十二少”这些新时代的“衙内”。世路不靖,豺狼当道,老炮儿那一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旧情怀又发作起来,因此不惜孤身犯险,一再吃亏。
到最后,儿子被打昏迷在医院,他本没有必要再去赴一场“约架”(那时已是小飞来求他,只是小飞用的是激将法),明知无胜算,只想显示一下老江湖如何面对生死劫难,让那些有势力而无道义的后辈们惭愧。
到最后,六爷来不及跑完他冰湖上生命的最后一程,但不管编导还是观众,都觉得他赢了,他赢在心理上、气势上、道义上,他以精神的力量战胜肉体的力量,让那些站在岸边旁观他“仪式化”从容赴死的年轻人心怯了。

在六爷救子这条故事主线外,编导埋伏了三个需要仔细解读的密码:一个是六爷搧城管的那两个耳光,一个是他让儿子开的聚义堂,还有一个是从铁笼里逃出来的鸵鸟。
六爷搧城管耳光,那可是“以下犯上”的出位动作。城管执法,拉车罚款本来都是职责所在,但法律并没有赋予城管打人耳光的权力。六爷替灯罩儿出气,借势在城管脸上拍了两下,下手不重,却也让城管颠了两三步。这两个耳光非同小可,它说明官府与民间并不是“上下”关系,而是平等的关系。百姓要守法,官府也要守法,官府不守法,本来应该由官府依法去惩办,但法律太远,民间情理却是现成的,一报还一报,彼此公平。
作恶会有现眼报,这个细节也提醒那些手上握有权力的人。他们掌握执法的权力,但权不可滥用,百姓服的是公正的法律,不服的是循私的“法律”,而且任何法律,都不是建立在羞辱人的基础上的,即使升斗小民,也有自尊,不可随意剥夺。
打城管的后果可大可小,六爷的胆气来自他的正义,也来自他在胡同里的威望,更来自他可以呼啸群集的“哥们”。挨耳光的城管知道此中利害,当然只好哑忍了。一个人在世上行走,总要有相当的依凭,才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
六爷与波儿和解的一场戏,充满情感张力,父子的矛盾造成父子的隔阂,从前之事对儿子有愧,今日之事对儿子有怨。谈到理想,儿子说他想开一间酒吧,六爷建议他摆一些平常的桌椅,中间放一张太师椅,椅上覆一块虎皮,门外挂一个横匾,上书“聚义堂”三字。片末六爷殉了自己的道义,儿子康复回家,果然在胡同里开了一间酒吧,酒吧外果然挂了一个“聚义堂”的横匾。“聚义堂”三字,可堪咀嚼。
世道恶浊,邪气横行,正气憋屈,善良的人处世,不免有种种耽忧。恶势力背后有不可想像的强大庇护,一个人孤单行走,难免不吃亏。因此,小百姓的处世之道便只有“抱团”:互相取暖,相濡以沫。“聚义堂”以“义”字当先,便是强调道义的价值,小百姓没有互相输送利益的本钱,但互相输送道义,倒是身无长物的人唯一可以做到的。聚义堂上人人平等,个个无权无势,但大家聚在一起却可拧成一股绳。编导以“聚义堂”的隐喻,暗藏“抱团”密码,渡尽劫波后,中国历千年而不散的民间,仍有生命力。
至于那只冲破铁栏跑出大道的鸵鸟,更是突如其来的一笔。鸵鸟得到自由后在马路上狂奔,那一幕惹得从头到尾没有笑容的六爷,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难得地一笑。鸵鸟离笼在马路上狂奔,结果当然凶多吉少,六爷骑车赴约,也抱着有去无回的决心。鸵鸟离笼,本来喑喻重获自由,但自由之后有死神等候,六爷去赴约完成自我,也有死神在等候他,他也将得到终极的自由。
这只鸵鸟与整个情节没什幺交集,相信是编导特地为这个结局埋下的一个密码。关在笼子里被人豢养,苟活无忧,但失去自由才是最大的痛苦,为了那短短时光中的自由,为了渲泄长时间圈禁的苦闷,即使前方有死神招手,也值得为身心片刻解放豪气一回。
六爷为鸵鸟喝采,也等于在为他自己喝采。人活着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千难万险,生关死劫,正是彰显人性光辉的关键时刻,在这里不能后退一步。但是,囚禁鸵鸟的是铁笼子,囚禁六爷身心的又是什么呢?这又是另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了。
(本文原标题:《《老炮儿》中的三个密码》)
【作者简介】
颜纯钩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资深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