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48|回复: 0

[好摄之徒] 一座需要许可证才能进入的“乌托邦”之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11 11: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座需要许可证才能进入的“乌托邦”之城 

 2016-09-10 凤凰周刊香港凤凰周刊

原题为《风雪废墟》


暴风雪中,摄影师达尼拉·特卡琴科(Danila Tkachenko)在苏联人迹罕至的地盘上艰难行走。为了等到一场雪量合适的大雪,他往往要苦守几天甚至几周。从小型的雕塑到庞大的建筑群,特卡琴科将镜头对准那些被冰雪覆盖的苏联时代的遗迹。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才能拍摄,这无疑很费时。但是特卡琴科说:“因为雪景能营造一种特别的气氛,镜头下有非常迷幻的光线。”



苏联时期的对流层无线电中继站,用来增强无线电传输。“无线电中继链路”(radio relay link)是指在两个特定点之间的无线电通信手段,它通过定向天线使用对流层传播,可以为偏远地区包括俄罗斯北部海岸和远东地区,提供通信网络。照片拍摄于2014年,地点是现在的俄罗斯北部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靠近地区首府萨列哈尔德(Salekhard)。苏联当局曾兴建了一个庞大的对流层无线电中继网络系统,这个超级链路全长有1万多公里,共有数十个中继站,多建在荒无人烟的地区,每个站点都有自己的代号。现在,这些天线和站点已经成为过时的传播系统。



位于今俄罗斯沃罗涅日市附近,暴风雪中一座纪念“解放战士”的雕塑。沃罗涅日市拥有400多年的历史,沙皇彼得一世曾在这里建造了俄罗斯历史上的第一艘军舰。二战期间,这里是苏德战场的前线,战后几乎变成一片废墟,被列为苏联15个二战期间遭受破坏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但这里也因此留下很多纪念苏联卫国战争的雕塑。图片中的雕塑坐落于一家苏联设想的核工厂附近,据说是为了激励工厂员工的斗志。不过,摄影师听当地人说,核工厂始终未能完工,更别说开工,雕塑反而成了“失败”的纪念。


拍摄效果奇佳。虽然照片拍摄的主体形象简单,却富有力量,令人回味。曾几何时,那些雕塑、建筑、大小事物,是荣耀的象征,是举国之力的科技成就,是不可一世苏联时代的符号,而现在,它们只是毫无意义的一堆石头、木头和钢铁,被人废弃、冷落、遗忘。白雪铺天盖地,荒原里的它们沉默无语,矗立在已经分崩离析的帝国各处,甚至像另一个星球被抛弃的文明。


从2012年到2015年,特卡琴科断续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拍摄这个名为“禁区”(Restricted Areas)的项目。“禁区”的名字来源于他这组作品最开始的地方:这个地方位于现在俄罗斯境内的车里雅宾斯克(Chelyabinsk)地区,在苏联时期,该城市在地图上甚至没有标记,只有一个代号,叫做Chelyabinsk-40。1957年,当地的一家钚生产工厂发生核泄漏事故,对周边地区造成大规模放射性污染,而苏联当局试图掩盖秘密。



飞机库,位于哈萨克斯坦阿克莫拉(Akmola)地区,拍摄于2015年。在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境内,遗留有很多苏联时期建设的废旧飞机库,它们犹如巨大的墓穴,众多早已报废的飞机在“墓中”慢慢腐烂。其中最著名的,是持续近20年的苏联“暴风雪计划”,1988年,苏联第一架航天飞机“暴风雪”号(Buran)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Baikonur Cosmodrome)发射,1991年苏联解体后,由于资金短缺,整个计划宣告终止。而现在,就在发射场的废旧飞机库,两架未使用的“暴风雪”号原型航天飞机因年久失修,慢慢生锈。



煤炭加工厂,位于俄罗斯联邦科米共和国(Komi Republic),拍摄于 2014年。苏联时期,煤矿、矿井、工厂都曾备受当局重视,在大投入、大兵团的作业模式下一度红红火火。但随着苏联的解体,这些地方先是遭受模式坍塌的冲击,后来又遭遇能源市场由大热趋向大冷的寒潮,再加上时代的变迁、产业的升级,当年火红的岁月早已不再。许多煤矿遭到关闭,矿井停产,矿工转业,工厂停业,它们也像煤火的余烬一样,黯淡熄灭,变冷成灰,并逐渐被外界遗忘。



进水口(Water intake),位于俄罗斯联邦鞑靼斯坦共和国(Tatarstan republic),拍摄于2015年。摄影师特卡琴科为这张照片只写下了标题,没有其他描述。这可能是一家自来水厂的取水点,不过,白茫茫的冰雪背景下,观者既难以辨识水域的所在地,也无法辨认这家水厂是否还在运作。



航天飞船地面控制站,位于哈萨克斯坦卡拉干达(Karaganda)地区,拍摄于2015年。为了保证空间计划的实施,苏联曾在此设立了一系列地面跟踪站,利用地基雷达和光学跟踪网络,监视每次发射活动,提供实时跟踪数据包括卫星背景影像等。卡拉干达站是苏联载人航天飞船回收时的关键站。迄今,此地仍然承载部分俄罗斯的航天工作。2016年6月,结束国际空间站驻站任务的三名宇航员乘坐“俄罗斯联盟”号飞船返回地球,就是抵达的卡拉干达地区一个降落地点。


现在,这座城市已经公开,更名为“奥焦尔斯克”(Ozyorsk )。仍有居民生活在这里,但入境被政府管制。外人要探望住在里边的亲人,需要拿到许可。特卡琴科的祖父母住在奥焦尔斯克,直到2007年。他的祖父在那一年过世,据称死于核辐射的长期影响。这件事情触动了特卡琴科。从2012年起,他探访并拍摄这个城市。他说:“事实证明,大部分地区受到了污染,生活在那里的人因为核事故患上了各种各样的慢性疾病。”



可垂直起降的水陆两栖苏联飞机,也是唯一存世的VVA-14型飞机,位于俄罗斯莫斯科地区,拍摄于2013年。1976年,苏联人据说为了要在海面上搜寻美军的核潜艇,大开脑洞,总共建造了两架VVA-14水上反潜机。其中一架后来坠毁。加上设计师去世和供货不足等原因,克里姆林宫最终终止了该项目,剩下的一架飞机现在停放在俄空军博物馆外的空地,此刻,大雪覆盖了它身上斑驳的锈迹。



世界上最大的一艘柴油动力潜艇,拍摄于2013年,俄罗斯萨马拉(Samara)地区。柴电动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已经成功地在潜艇上使用,潜艇的航程等性能自此比以前的汽油机大大增加。由于汽油机中所装汽油具有挥发性,一旦汽油蒸汽弥散出燃料舱,可能带来毁灭性的大火乃至爆炸,相比之下,柴油挥发性小,也使潜艇燃料的装载和储存更加简单和安全。潜艇动力自此被柴油推向了一个新的纪元。但在苏联成功研制出核动力潜艇后,柴油等一般动力的潜艇研究也相对减少。


“禁区”项目的第一枪由此打响。在这座湖水围绕的城市,特卡琴科记录下湖水的放射性污染检测。检测表明,核辐射依旧超标。这座城市的核泄漏成为苏联时代的注脚。强国梦醒之后,这里只剩下仓皇。


这场记录也激发了特卡琴科的思考。他希望找到更多这样的地方,记录下当初人类为了追求所谓的乌托邦而创造、但最终又被荒废的各种事物。从俄罗斯到哈萨克斯坦,再到保加利亚,他在苏联原来的势力范围内实地旅行,拍摄“不切实际的、失败的或未完工的产物”。


2015年,特卡琴科拍摄的项目集结出版,作品《禁区》摘得了欧洲出版商摄影奖。在这本图书的前言里,特卡琴科写道:“‘更高,更快,更强’这些词汇往往为政府的宣传工具所用,作为政府的理想方向,为了实现这些抽象词汇构成的目标,他们可以牺牲任何事物。在这样的模式下,个人成为了微不足道的工具,而作为回报,他们虽然得到了更优越的生活,但他们仅仅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目标而存在。”



湖水水域的放射性污染检测,拍摄于2013年,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Chelyabinsk)地区。世人只知道1986年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并不熟悉这里。事实上,第一场核灾难其实至少在1957年就已经发生。事发城市叫做Chelyabinsk-40,它是俄罗斯的保密行政区之一,因为军事科研保密的需要,地图上没有标记,城市名称也用代号代替。这座城市后来因为核事故被关闭。这场核事故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核灾难之一,其规模堪比切尔诺贝利,但它很长时间里是秘密。


在特卡琴科看来,这些苏联时代的遗迹是“后启示录风格的隐喻”。它们传递了苏联的失败,也传递了“科技”的失败。白茫茫的风雪剥离了事物与周边背景,让人能够认真审视,感觉到刺透筋骨的寒冷和历史的肃杀。在遗迹面前,空气与乌托邦时代的幽魂怨念一起凝固。特卡琴科描述说,他就像一个考古学家在探访过往的文明,镜头表达了他对那些乌托邦幻想的看法。“这是对人类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技术和设想的追问......只有看到它们,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那段历史。”


文/曾鼎  图片编辑/丁大伟

文字编辑/孙杨  美术编辑/虎妹

本文刊载于《凤凰周刊》2016年第25期,总第590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4 10:46 AM , Processed in 0.05627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