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和80后的室友路过鼓楼大街,看到一个老人的摊子上放着许多铁皮青蛙时,她花了十分钟感叹岁月流逝,激动地向我介绍小时候兜里揣着一块钱的兴奋与满足感。那时,她常在小卖部前流连:无花果、泡泡胶、跳跳糖……
那是一个供给尚未爆炸的年代,任何一点小小的支配权与选择权都会让人们满足不已,像是黑白色记忆中的几抹鲜亮,平添了珍贵感。之后的一天晚上,室友坐在地上回忆童年:80年代,电视一共只有几个台,一天之中只有饭点的一个小时是专门播动画片的,为了把一集看完,她总是慢吞吞地吃饭,眼睛眨也不眨地盯着电视。谈起小时候爱看的动画片,她和男友蹦出了一串名词接力:魔方大厦、熊猫晶晶、倒霉狗、太阳之子……其中我就听到了一部熟悉的——《黑猫警长》。

还记得他掏出手枪“啪啪啪啪”之后的四个大字“请看下集”吗?
那时我还小,只在电视上瞄过几眼。作为一个90后,心目中动画片的王者地位当属《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幼时的我看着电视里那只身着警服、一脸严肃的猫,在灰蓝色主题的背景下到处抓捕那只长相恐怖的老鼠“一只耳”时,只留下了恐怖、吓人的印象。我实在不能理解,这部动画片有什么好看的。
直到2015年8月,《黑猫警长》搬上了大荧幕,这个话题曾在一段时期内登上微博热搜,80后是它的拥趸。据说首映式上,主办方特意邀请了当年的演唱者沈小岑再次演绎这首风靡的主题曲,可曾经清亮的嗓音已经蒙上暗沉,副歌处音调略高的“啊~~黑猫警长”甚至还有些跑调。看着电影里黑猫警长骑着的摩托车能变身飞艇,手枪能够发射不同功能的子弹,手腕上的通讯对讲机能投射出萝莉母猫小秘书的全息影像,从小看惯美国大片的00后小朋友们欣然接受了美影厂的诚意,从商业角度看,这才是大银幕的基本水准。而对于欣赏着水墨动画成长起来的80后来说,打着童年牌的怀旧电影披上了高科技外衣,除了看着别扭,也就只剩下“回不去”的感慨,于是纷纷在网上吐槽“毁童年”。

多少80后的“小朋友”曾为这一幕哭泣过。
其实可想而知,在电影院里坐上两小时看着一个个熟悉的人物演绎着一些低幼又毫无亲切感的故事,人们对怀旧品牌的期待注定是要落空的。今天看来,恰恰是那些稍许“黑色”、甚至让人有些不适的情节——比如母螳螂在新婚之夜吃掉公螳螂的科普知识,让人们在几十年后依然能够清晰记起。原著的作者诸志祥已经去世,没人能回答,为什么要在动画中加入这样瘆人的情节。但当年的孩子们还是看得开心,那种违和感带有一个时代的印记,孩子们欣赏的动画是“不完美”的,而正是这种残缺,证明了每一个作品都不是批量化流水线下的作业。

小孩子喜欢看运动的物体,所以诸志祥在写作时,尽量多地出现了警匪追逐的“动作戏”。
昨天晚上,我问室友,人们到底为什么喜爱《黑猫警长》?东北美女一激动,露了家乡口音:“音乐贼有感觉,一听就觉得回到了小时候的单纯岁月。”简单、纯粹、手工式的原始质感,大概就是这些经典动画在这个高精制作泛滥的时代,始终在人们心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