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8|回复: 3

[驰骋职场] 西门媚:如何跟陌生人说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3 08: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门媚:如何跟陌生人说话 

 2016-09-02 西门媚 大家



文 | 西门媚


“现在可以出发打猎了!”在茶馆里,我对他们重申了一遍我们的捕猎对象:“和尚、香客、游人、小贩、乞丐,等等,凡是你们发现有特色都应该瞄准!”


大多数同学起身离开。有的信心满满,独自出发,有的三三两两地约着,已经开始商量路线。只剩下两个女孩非常迟疑,坐到我身边,要我再讲讲,应该怎么做。


这是我们这一期写作课的最后一个作业。


这一班的学生,就如上一届,是来自全国高校的拔尖学生,不同的专业,文理科都有。


我们是在文殊坊的一个茶馆里,前几节课都是在讲如何进行观察、人像白描、对话采访。一边讲课,一边做课堂训练,有的同学听到后面会做这一次综合的采写,早已磨拳擦掌。所谓的“打猎”,就是以观察和采访等多种方式,最后用白描的方式,描写一、两位在文殊坊的人。



▲资料图:成都文殊坊


但还是有个别同学害怕跟陌生人说话。


之前引导他们做了一个互相访谈的实验。每个同学既是采访者,也会成为一个被采访人。两个不同的角色,能体会不同角度的想法。


当你是采访者的时候,你要想着怎么让对方开口,接着怎么打开话题,最好还能打开心扉。当你是被采访人的时候,你更能体会,哪些话你是愿意说的,哪些是不愿意的,你更能体会采访者的态度和话题设计的问题所在。


我跟他们讲,这个实验只是一个基础,跟在外采访还是完全不同。同学们在做这个采访的时候,是相互配合的态度,而外面的人是没有义务配合你的。你更要找到一个契机,营造合适的谈话氛围。


去年夏天给上一个年级上课的时候,因为课程时间要短一些,我就没讲这部分内容,只有观察和白描,所以,同学们感觉要轻松容易一些。这次,增加了采访谈话,难度又深了一层。


我跟同学们讲,哪怕你以后做的工作与写作、采访这些全无关系,现在锻炼了这种与陌生人交流的能力,也会让你受用无穷。


我没跟他们说,其实不止他们怕跟陌生人说话,很多成年人,包括我身边的个别朋友,都不知怎么跟陌生人说话。



我跟他们讲,小事情中就可以锻炼自己的这个能力。比如最方便的是和出租车司机、滴滴司机聊天。


有的同学很困惑,说,怎么开头啊?如果对方不接下去,没话说了,岂不是太尴尬了。


我说,双方以后都不会见面,心理负担最小,最不用担心尴尬的问题。开头,找些容易切入的话题嘛,最近的天气,交通状况,或者是司机关心的话题,多从对方容易谈论的话题入手。对方如果实在不回应,那你也没损失。如果对方有兴趣谈话,就会积极反馈。


我跟他们说,坐车的时候和司机聊天,只是出了点路费,却了解到很多信息,真是太赚啦。因为制造出放松谈话的气氛,司机往往什么都愿意对我说,甚至会聊到自己相亲、被骗、离婚之类的隐私故事。


我很能理解最后那两名迟迟不肯出门“打猎”的女生。我也并不是那种能跟人“自来熟”的性格,跟不是特别要好的朋友相处的时候,我喜欢观看,喜欢旁听。甚至讲话的时候,我也喜欢对方比我讲得更多。只是我天性好奇,在观看不到多少信息的时候,就得主动出击,获取更多内容。


因为我喜欢引导别人慢慢讲述,喜欢倾听。在那些陌生司机的眼里,我可能是那种特别让人放松的性格,具有树洞的功能,他们也喜欢有人来听他们的人生故事。


比如这两天的一个司机,跟我讲他本来是个拓展教练,现在老婆病了,每天需要照顾,他不能出远门,只好改做兼职的健身教练,每晚一两场,收入不多,只能当自己锻炼身体,白天时间大把,便出来开车补贴家用。


另一个小伙子跟我讲,他从著名的“铁西区”来,家乡失业太严重,没想到不仅在这儿找到工作,还找到了个漂亮的成都妹子,结婚安家了。他非常得意地告诉我,他一米七八,在家乡不算高,在成都就太有优势了,成都妹子觉得他很帅。


这些路上的故事,好多最后成为了我的写作素材。我曾经有一系列的专栏,就是写出租车司机给我讲的故事。



▲资料图:成都市井生活


我跟同学们讲,跟陌生人谈话的情境很重要。比如,在飞机上,和周围的乘客说话的可能性小,但在长途火车上,人们就容易彼此放松地聊天。


火车上人们讲述的故事,火车上发生的故事,也都是写作的好材料。这种半封闭的空间,与日常生活不同的旅途,仿佛正常人生轨迹中的一个意外的小气泡。许多作家都偏爱这样的时空故事。我也以火车车厢为背景写了好些小说和随笔。


就算不写作,了解他人的人生,正是认识世界的一个途径。我讲到我在《完美的路演》中的一个观点:“我们每人都只能经历一次人生,只有通过了解他人,才能‘活’得更多”。


除了在车上,旅行也让人容易和陌生人交谈、相识。我对同学们说:“你们以陌生的眼光来看文珠坊,本来就有旅行者的心态。文殊坊本来也是个旅游地,当地的人或者到这儿来旅行的人,对陌生人的心态本来也是比较放松的。搭话就比较容易。


我最后对这两名女生讲,如果真的觉得开口困难,先练习认真观察吧,不爱说话的人,也有可能锻炼出比别人更敏锐的观察力,她们这才忐忑地出了茶馆。


这时,已经有个男生回来,跟我讲,他观察到一个奇怪的人,他回来想问问我,应该怎么开口。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西门媚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独立作家。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06: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西门媚:你琢磨陌生人的时候,陌生人也在琢磨你 

 2016-09-13 西门媚 大家



文 | 西门媚


“老师,我碰到很多有趣的人,但是我到底是看着观察还是上去和他们对话?”

“对话得到的东西会更丰富。大胆对话吧。但同时也要观察哦!”

“好的,我发现一个乞丐。看样子感觉很有故事。”

“赞!”

“但是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怎么说起?”

“顺便搭话呗,拉拉家常。”

这是一位男生在文殊坊进行文字写生的时候,从“一线”给我发微信,我在“后方”茶馆里的回复。

一会儿,这位男生还是转回了茶馆。他跟我讲,在文殊院红墙外,乞丐坐了一溜儿,别的都是或老或残,态度谦卑,只有一位例外。这位感觉身体强壮,坐姿是这样的——男生坐在茶馆的椅子上示范给我看——他两手放在膝盖上,坐得比较直,半低着头,眼睛向下。一点不像我们熟悉的乞丐的样子。

男生问我:“该怎么跟他说话呢?是不是给一点钱再说?”

“嗯,不用给钱,注意说话的方式。不要站着居高临下地说,那样他多半不会回应你,说算说上话,也得不到什么有用的信息。你可以蹲下来,最好是在他身边蹲下来,慢慢跟他聊,从哪儿来啊,到这儿多久啦,收入怎么样啊。”




我跟他讲起上一届同学的作业。有一位女生也是采访乞丐,就做得很好。她看见一位盲眼拉琴的老乞丐,便买了一瓶水给他。老乞丐很有戒心,并不理她。过了一会儿,老乞丐的老婆过来,让老乞丐喝水,他们才开始慢慢聊天。讲了从安徽坐火车到这里来,每个月挣钱多少,怎么邮寄回去,家里有几个孩子,等等。虽然从我判断,他们所言未必有多可信,但是谈的内容倒真是不少。女生观察外表细节,也得到了很多信息。

男生觉得有了信心,起身离开茶馆。

与此同时,茶馆里也展开了采访与观察。

当我和同学位到茶馆坐定,还在谈文字写生,谈怎么观察文殊坊这个区域,怎么寻找有意思的观察对像时,一位头上戴着个小探灯,手上捏了一把竹签状的工具的中年妇女就凑了进来。

“掏耳朵,掏耳朵,20元一位——”她小声吆喝着。她是位掏耳朵的手艺人。

这些同学大都是从外地而来,在茶馆里掏耳朵,对他们来说太新奇了。

一个大胆的女生说:“从来只有我爸给我掏耳朵,还没有别人碰到我耳朵呢!”她接着就说要掏一次试试。

几个好奇的学生便排着队,让这位掏耳匠轮番作业。

有心的学生,便开始一边和这位中年妇女聊天。还一边聊一边记录。我跟其他同学讲解指导的时候,时不时地听到她们正谈论的关于掏耳朵的故事,已经觉得非常有趣。看看正在聊天的女生,她也是笑意难抑,她冲我眨眨眼,接着又非常认真地在和掏耳匠聊着。

掏耳匠也明白靠这聊天就能拉拢更多的生意,她也很乐意说得更多。

调皮的女生问她,掏到最恶心的耳朵是什么样的。她便毫不客气地讲到,曾经遇到的那种患耳病的老烟枪,她形容那种恶心的气味颜色,引得同学们发出一阵惊叹。双方此时更是气氛融洽,于是越聊越开。

同学说,掏耳朵的师傅一般是男的,女的很少见啊。她便讲起当年怎么跟着丈夫学手艺,第一次到茶馆时的胆怯。那位大胆的女生,很善于谈话聊天,一路聊下来,把掏耳匠的地盘怎么划分,一条街上有几个师傅,怎么入行,甚至连掏耳朵这个行业的收入状况都问了出来。

这些内容十分有趣新奇,不单是同学们第一次听说,我也第一次知道。连茶馆女老板,都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

后来,在课堂的讲评上,这位女生所写的关于掏耳朵师傅的观察,一经读出来,引发课堂上一阵又一阵的笑声。这位女同学,不仅有她的所见所闻,有她自己在掏耳朵时的亲身感受,还有关于不同耳屎的研究。她把前一阵在西闪讲授的《现代身体观念史》上学到的关于耳屎与全球人种分布的知识也用上了。

我跟同学们总结,这篇有趣、深入又独特的观察,可以有以下的用途,它是一篇生动的行业观察报道,普通人可以通过它了解这个行业的奥秘,也是一篇极好的游记,特别是外地读者,都能够通过这篇文章,感受成都市井生活的独特趣味,同时,它还值得成为传给下一届同学的必读文章,师弟师妹们通过这篇文章,就能感受这所特别的大学,感受成都生活。

但是,同学们第一次到街上,观看陌生人,跟陌生人谈话,并不是只有趣味,风险也在等着他们。

两位漂亮女生,在文殊院溜达了一大圈,看了和尚晚课,看了老外游客之后,回到茶馆里,跟我讲,她们刚才遇到了一点点惊险。有一位怪叔叔来跟她们搭话,当然,她们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还在对方的邀请之下,在院内坐了好一会儿,对方从荒唐说到下流,她们就赶紧离开了。这两位女生,既想着要完成作业,到陌生人中采访,但发生不对,又能马上抽身而退,警觉之心值得表扬。

正在听她俩汇报,表扬她俩,最开始的那位想采访乞丐的男生,和一位女生回来了。男生对我说:“老师,明天上午的课我们能不能请假?”

他俩怀着期待的眼神看着我。我没想到,这后面有着更大的风险。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西门媚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小说家。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27 06: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西门媚:想帮助乞丐的学生没想到的结局 

 2016-09-27 西门媚 大家


文 | 西门媚


采访乞丐的学生回来,跟我请假。


我有点惊讶,校长也正好过来,他也觉得惊讶。

我们看着他俩。女生看着男生,期待他来跟我们解释。这位18岁的,全班年龄最小的男生跟我们说:“明天,我们要带乞丐找工作。”

他俩断断续续地讲,又不停地相互补充。

他们说,那位乞丐告诉他们,半个月前,他坐火车从河南来成都找工作,行李全丢了,只好在这儿乞讨。他们正在聊的时候,就有一位“叔叔”过来,说,富士康明天要在人才交流中心招人,让两位同学带这位乞丐去应聘。

“乞丐东西都丢了,那有身份证吗?”

“我们问了,他说身份证还是有的。但没给我们看。”两位同学其实心挺细的。他们还讲,乞丐身上很脏,“叔叔”让他们明天早上带乞丐到他家里去洗澡,换件干净衣服。“叔叔”家就在附近。

“这位叔叔怎么正好知道富士康在招人?”

“他说他本来也要去应聘的。他之前在附近的工地工作,现在停工了,所以,要去富士康工作。”一个还没讲完,另一个又补充:“叔叔本来也可以带乞丐去人才交流中心的,但他明天上午正好有事。”

两位同学你一句我一句的,为我和校长,拼凑出一个古怪的故事,但他俩完全不觉得其中的矛盾与漏洞。

一个身强力壮的乞丐,除了身份证一无所有,还有一个在附近居住,本来在工地上班,但最近失业的中年人,愿意出手相帮,还不能帮彻底,需要这两位外地学生,带着这乞丐去他家里洗澡,再带去人才交流中心,找富士康求一份工作。

“为什么乞丐不能自己去人才交流中心?”

“因为他找不到路。”

“你们找得到吗?”

“我们会问会查啊。”

“一个路都找不到的人,富士康会要吗?”

“那位叔叔说,只要报名,富士康都会接收的。富士康会包吃住。”

我们开始说服这两位同学,这是一桩很荒唐的事,虽然我们现在不知道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只是一番欺骗他们的谎言,还是专门为他们设了一个危险的骗局。但两位同学开始很难听进去。他们助人心切,说不定还想起“帮不了全世界,但要帮眼前看到的这一个”之类的金句。

好在校长很擅长做说服工作。他本来多年从事慈善事业,有很多经验。

他问两位学生:“你们既然想帮他,为什么不是给他一百块钱?”

学生说:“我们怕他拿了钱就花掉,不去工作。”

从这对话中,我知道这两位学生其实也在思考人性,只是他们太单纯,了解世事太少。

校长继续给他们分析,又分析那位旁边的中年“叔叔”,分析他的言行的不合逻辑之处。

他讲了安全问题,讲了乞丐这个特殊行业的状况,也讲了从事慈善工作的基本原则。

又分析这位旁边的“叔叔”。既然他有能力援手相帮,为什么不直接替乞丐找一个便宜旅馆,再让他去找工作,这不是最合适的方式吗?

两位同学很犹豫,又觉得自己已经应承下了此事,就应该去完成。他们说,我们如果明天觉得不对,马上再退出就没事了。

但今天这事已经漏洞百出,他们都看不穿,到时,他们又如何能够确保安全退出?

我们不放心。同学还是不理解,说,这都是即时发生的,怎么可能是预设的圈套。校长说,这种情况,骗子完全可以临时做一个局。

这件事谈了很久,直到其他同学都陆续回来报告他们观察采访情况,直到放学时间到了。

第二天的作业交上来,我知道校长带着这两位同学了解了更多的情况。

注意到这位身强力壮的乞丐,并不止这两位同学。还有一位男生,也观察了这位乞丐。

这位乞丐的确打眼,因为他既不病弱,也没有乞丐常有的谦卑之态。他姿态“霸气”地坐着,并不看人。两眼只是缓缓地往前方左右扫视。左右手臂纹着张飞和关羽。如果不是面前放着一个钵,钵里有些散钱,根本看不出他是个乞丐。

似乎老年人容易关注这位乞丐。前面那两位同学也碰到一位刚从文殊院出来的老婆婆,手上拿了两袋花生,路过的时候,停了下来,把花生给了乞丐,说:“这个花生很好,你吃吧。”一边唠叨,一边念着“阿弥陀佛”就走了。

后面这位男生在观察的时候,也看到一位老婆婆,在旁边苦口婆心地劝他:“我的孙子今年都比你大了啊,身板比你还弱呢,还能够自食其力。你啊,找个工作还能得个几百块,在这里乞讨,你能得个几块钱啊……”

乞丐开始并不应声,最后估计有点不耐烦了,说:“婆婆,我不用找工作,有人还说要帮我找工作。我不用找,不用找。”

这位同学应该是在那两位同学之后观察到的情况。跟前面那两位同学看到的,一对比,还有着一些连续性。

回想这桩古怪的乞丐案例,又联想到去年同学在文殊院外跟乞丐谈话,也是一会儿就有人上来解围。这次是一个中年男人,自称是愿意出手相帮的人,上次是一位中年妇女,自称是瞎眼老乞丐的老婆。这种第三人的出现,可能不是巧合,而是某种“管理方”。


文殊院外的乞丐各种形态都有,这种看似很不合理的“身强力壮”类型的,恰恰能引起到寺庙烧香的老年人关注同情。这种安排,可能也是来自某种地下“管理”。



那位十八岁的男生在他的文章中也写到后来的调查,文殊院乞丐的职业化状况,他们日常的生活与娱乐。

在课堂上点评这组文章,同学们也听得极有兴趣,就仿佛一个连续的侦探故事。我又补充了一点小细节,我说,为什么那位“叔叔”要提“富士康”,打工者都知道,“富士康”在工厂里,待遇并不算差的,不是那么好进,但它却很有名,这位中年人讲“富士康”是因为同学们肯定知道。

此前同学采访到,文殊坊的“掏耳”师,每条街都有固定数量,都有个潜在的“准入”制。有规则,才利于生存,避免恶性竞争。那么,这里的乞丐,也不会例外,也一定有外人难以知道的规则。

同学们的几番观察,对文殊院外的乞丐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又避免了身涉险境,我正好为他们总结:

通过观察他人,观察生活,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我们身处的世界,这是代价最小的“冒险”。当你了解得越多,你越知道怎么避开危险,怎么探索更大的世界。

谈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起昨天文殊坊写生的时候,有位女同学,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我可能要买一个骨灰盒。”

(未完待续,本文原标题:《文殊院外的“罗生门”》)

【作者简介】

西门媚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小说家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 07: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西门媚:让陌生人对你讲真话,需要一种特殊能力 

 2016-11-03 西门媚 大家



文 | 西门媚


“我还记得你的老师,去年也带一群学生来过。”

一位茶馆女老板主动跟一位女生聊天。

当时,同学们都领了令,在文殊坊几条小街上寻找他们的观察对象。这位女同学,在这家茶馆停下了。茶馆女老板知道她不是顾客,但让她坐在了自己守摊的位置上,一边同她聊天,一边麻利热情地招呼过往的客人,顺道还抱怨:“你们那群学生怎么要去隔壁,在我这儿坐多好。虽然没有空调,但这儿通风,凉快。喝茶就是要坐在通风的地方!”

没有做成这群学生的生意,她虽然遗憾,但仍愿意这位女生坐在这儿,听她说话,她也问女生:“你从哪儿来?在哪儿读书?”

女生回答广州。女老板就讲起,她也曾在广州打过两年工。

这位女生有这样的能力,让别人愿意跟她说话,可能她自己也没意识到。她有不错的“共情”能力。

此前我留意到她跟另一位茶馆老板娘聊天,聊到对方的孩子,对方的孩子大约也跟这群学生差不多的年龄了,而且,没有在老板娘身边。这位女生就讲起,自己母亲也是早年离开自己去打工,自己独自在老家长大,情感上很有些困惑。她跟老板娘就这问题聊了一小段,聊着聊着,双方都有种释然的感觉。

这种共情能力,最能拉近人与人的距离。

此时,另一位女生正在文殊坊里的一间珠宝铺。她站在一位顾客身后,听他和店里的一位年轻玉工讲话,交代他的加工要求。玉工接下顾客的件后,顾客走了,玉工开始忙碌,继续手上的雕琢活路。女孩就在旁边仔细看着。天气热,她拿着扇子,给自己扇的时候,也顺替玉工扇风。

玉工不好意思,说:“你自己扇,我不用。”这样一来,他在忙碌中,也愿意跟女孩说话了。

这个帮忙扇扇子的小举动,对这位女生是发自天性,但这其实就是共情心。她自己感觉热,觉得忙碌的玉工会更热。她这个举动,接近了距离,改善了隔阂。玉工能感受到这个举动的意义,也是出于共情心。

两人聊了一会儿,玉工问她在哪儿念书,听她回答后,然后有些怅然,自言自语地说:“我没读成大学。”

女生的作文里,记下了这个细节。我读着这细节,回想着这个画面,觉得挺有意思。两位完全不相干的年轻人,年龄差不多,过去和未来却截然不同,这么偶然地遇到,聊了一小会天。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他们有了情感上的交流。

这种共情心,同理心,是理解他人的基础。



文殊坊街边有位一边吹笛子,一边卖乐器的老人。好几个同学都观察到了。有位热情的男生,也会吹笛子,便跟老人搭话,要求吹一下。老人把手上的笛子擦擦干净,才递给他。男生留意到这个细节,觉得老人很客气,对人很尊重。他能观察到这点,他的这种感受,即是共情心。老人的这个举动,也同样出于共情心。

男生和老人交流很愉快,得知,老人原来是四川大学教授,退休后出于兴趣,才常到文殊坊来卖卖乐器。

有时候,我们认为某人天生有亲和力,其实,背后可能就是共情能力的原因。

那天在文殊坊进行文字写生的时候,有的同学跃跃欲试,有的同学要鼓足勇气。最轻松的可能要算刚刚讲到的这位男生。

我在茶馆里给同学们“押阵”,有些同学三三两两地回来要我给予技术支持。但这位男生,信心满满,踌躇满志,几个小时后一个人回来,说:“我都还没说什么话,就被一位婆婆拉住,讲了这么久。”

原来,他一路观察,进了文殊院,发现一个展览厅,里面有一个佛教画展,他逛了逛,看见门口有一个桌子,桌旁坐了一个婆婆。

他严格用课程要求的方法,仔细观察了婆婆。他估计她六十多岁,但打扮让他觉得很奇怪。蓝丝带扎着两条辫子,斜挎着很旧的绣着向日葵的布包,整布裁剪的衣裤,光脚穿着绣花鞋,手腕上是三串材质不同的佛珠。人很瘦,青筋暴露。

这位奇怪的婆婆,引发了男生的好奇心,他打算上去问问。便搬了张椅子,坐到旁边:“阿姨你好啊,你是在帮人卖画吗?”

“不不不,我哪里是帮人卖画的,我就是在这儿坐坐,欣赏欣赏这些画。”

男生便虚心请教,说自己看不懂,不知这些画好不好。对方便说:“这个啊,我给你说,阿姨今天和你有缘,正好这些画我看了一早上,我就给你讲讲啊。”婆婆高高兴兴地带着男生,来到展览厅的左边,开始一幅画一幅画地讲解,怎么去看那些画,那些画的妙处在哪里。讲得非常深入细致,包括那些画作里的佛像的神态动作是什么意思,也包括那些佛像的衣饰细节的美感,还包括绘画的笔墨意趣。

好多人不知道怎么跟陌生人讲话,怎么开口,怎么往后接话,但这位男生完全没有这些困扰。他有着很不错的情感能力。

好多细节都能体现,比如,他二十岁,六十多岁的人,从他的角度,对方年长两辈,他心里是把对方尊为“婆婆”,但他开口,却称对方“阿姨”。对方觉得被称年轻了,心里自然受用。又比如,他端张椅子和婆婆坐到一起,慢慢说话。这个举动也非常好,既让对方觉得平等,又觉得这位年轻人有耐心,有时间,可以慢慢交流。

这些小小的细节,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共情。共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我们阅读文学作品,看影视作品,代入到主人共的境遇,被感动,需要的是共情能力。但不只是审美时需要,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中,共情更加重要。共情能力,让我们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的境遇,感受到对方的情感,产生情感共鸣。

一些人觉得跟陌生人说话交往有障碍的,很可能是在共情能力有所不足。当你更多地体会他人,你就会更加洞悉人间。就像这次同学们在文殊坊的写生,他们看到了非常丰富的众生相。

【作者简介】

西门媚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4 08:46 PM , Processed in 0.05281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