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0|回复: 1

[好摄之徒] 他是第一个用摄影记录红色中国时代的西方摄影师|逝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1 11: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他是第一个用摄影记录红色中国时代的西方摄影师|逝者 

 2016-09-01 权子 钱童 人物



法国著名摄影师马克 · 吕布(Marc Riboud)于当地时间8月30日过世,享年93岁。


马克 · 吕布93年的人生里曾手执相机22次踏入中国,记录下这片土地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变化。他是第一个用摄影记录红色中国时代的西方摄影师。


事实上,我们没有来得及了解的马克 · 吕布称得上是一位货真价实的流浪摄影师。「我只是背着相机随便逛逛。我的足迹遍布天涯海角。按照自己的节奏在天地间慢慢游荡。我慢条斯理,随遇而安,一旦抵达就不愿再离开,常把他乡作故乡。」




文|权子  钱童




法国著名摄影师马克 · 吕布,于当地时间8月30日过世,享年93岁。

 

这位玛格南(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图片社)成员因自身对中国的喜爱而被中国国民熟知,在他93年的人生里曾手执相机22次踏入中国,记录下这片土地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变化。


事实上,我们没有来得及了解的马克 · 吕布称得上是一位货真价实的流浪摄影师。他用自己的一生,走过非洲、中东、亚洲的多个国家,记录下战乱、贫穷、发展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我只是背着相机随便逛逛。我的足迹遍布天涯海角。按照自己的节奏在天地间慢慢游荡。我慢条斯理,随遇而安,一旦抵达就不愿再离开,常把他乡作故乡。」


马克 · 吕布很少拍摄残忍刺眼的画面,照片里更多的是生活的细节和温柔,他自己说,「我一向更善于发现这世界上美好的事物,而非那些丑恶的暴行和怪物。」



马克 · 吕布的第一台相机是父亲送给他的一部柯达,父亲曾带着这台相机踏上了一战的战场。

 

和这部相机一起影响马克的是一本日记,那个小本子记录了父亲在1910年环球旅行的一切细节。「我把他的日记读的倒背如流,梦想有朝一日也能亲自去到那些遥远的国度。或许我今日的旅行癖好,就是从十几岁那时候生根发芽的。」

 

马克 · 吕布的第一份工作并不是摄影。中学几何成绩不错的他得以进入工科院校学习。22岁毕业后,马克 · 吕布找了一份玻璃厂绘图室的工作,但终日懒散无聊,每日在里昂的小楼房里落座,脑子里天马行空,看着父亲留下的日记,想象着自己身处地球另一边某个叫不上名字的国家。

 

第一次尝试以摄影时马克 · 吕布已经30岁,在而立之年,他在辞掉了里昂玻璃厂绘图室的工作,背着他的莱卡相机来到巴黎。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位老师,亨利 • 卡蒂埃 • 布列松。


布列松当时已经是享誉世界的著名新闻摄影师之一,他俩见面还未深聊,布列松就送给马克 · 吕布一个老式的取景器作为礼物。因为样式太老,透过取景器所看到的图像是上下颠倒的,布列松说,「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检查构图的方法就是通过镜子看他们的画作。这样的取景器很有用。」

 

马克 · 吕布给自己的相机装上一卷空的底片,换上这个特别的取景器,像所有的外地游客一样,爬上了埃菲尔铁塔。



 

马克 · 吕布的家里有七个孩子,他排行老五。从小沉默寡言的性格让他在后来变得愈加羞怯,他自己回忆,「我第一次给别人照相的经历正是这种状态的写照。那年我八岁,一个人在路边骑车,一对摩托男女停下来,招呼我过去拿他们的相机给他们照相,他们摆好姿势,亲热地搂着。我都不敢看他们,就胡乱按了快门,递上相机,一句话也不说骑上车掉头就跑。当然我永远没有机会看到那张『生平第一照』,但当时那一幕直到今天仍历历在目。」

 

正是这样的羞涩贯穿了马克 · 吕布的一生中按下的每一次快门,包括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

 

他登上了埃菲尔铁塔,遇上了一群握着刷子的工人,他不敢上前和他们搭话,只好偷偷地在一旁试着构图,他刚举起相机,一个倒挂在埃菲尔铁塔上的工人就凝固在布列松刚刚送给他的老式取景器里。

 

面对这样的意外之喜,马克 · 吕布整整拍摄了一卷照片,并把所有的底片交到了玛格南图片社创始人之一,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的手里。卡帕为他圈出了所有片子中最好的一张,约翰 · 莫里斯又把它卖给了《Life》杂志。马克说,「这就是我生平发表的第一张让我引以为豪的作品。」

 

也正是这张《铁塔上的油漆工》,把他送进了玛格南图片社。



法国诗人安德烈 • 维尔泰形容马克 · 吕布,「在他眼里,这颗星球,就好比一场跳房子的孩童游戏。」


1957年1月1日,马克 · 吕布拿到了第一张红色中国的签证,成为第一个批准入华拍摄的西方摄影师,有幸记录下中国的6亿人经历的动荡和发展。

 

拿到签证的当天,马克 · 吕布从当时的英属地香港坐火车进入中国内地。在火车上,他拍下了自己在中国拍摄的第一张照片,比起这个国家的陌生和动荡,他一眼看到的是一个女人的美。



在此之后,他一生往返中国22次,但马克 · 吕布却从未尝试学过学习中文,也很少去主动了解中国文化,他始终保持一个陌生人和旁观者的姿态来拍摄作品——依靠直觉,找到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却动人的画面,然后按下快门。


他每天早上起来便一人出去,看看市面上还有没有什么东西可拍。「我试图记住玛格南给我的提醒,我应该拍一些图片故事(比如有一个线索,或是有一个主题),可事实上我还是只拍了那些打动我的东西。」那些穿着开裆裤的孩子,在公园边上聊天的情侣,还有正在拍摄红高粱的张艺谋和巩俐......这些偶然的照片,除了发生在中国之外,它们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作为一个生活在20世纪的纪实摄影师,他经常被送去混乱发生的地方:尼赫鲁的葬礼中,尼泊尔国王的加冕礼上,1968年5月的巴黎,德黑兰,印度……在这些地方,摄影师挤破了头,希望拍摄到距离最近的,最震撼的画面。

 

而他觉得,「我常对观看和拍摄暴力心怀抵触。」而温存里面藏有力量。

 

1967年10月,身处华盛顿的马克 · 吕布亲历了美国青年反越战游行。他在五角大楼面前拍摄了一张他认为关于战争最有力量的照片——一朵柔软的花,被固执的举在一列刺刀面前。「就在那一天,美国的权威向他们的国家展示出一张无可奈何的脸。」



这位用50年走遍世界且饱受赞誉的纪实摄影师不太喜欢「见证」这个词,「我一点也没想去见证世界,我到世界各地去,或应该说,我是去绕了绕地球。我没有做伟大的事,不能用『见证』这个堂皇的字眼儿。一张照片并不比任何一个人在公共汽车里随便说的一句话更重要。」

 

在他作品里,周恩来正在把食物送进嘴中,毛泽东手中端着一杯茅台。

 

「那些相片只是一些琐碎的细节,它们不代表任何观点或价值判断,更无法为中国历史变迁提供见证。」



马克说,「摄影是一种日常小工作,但要以狂热去从事。」这份狂热让他在87岁都没有办法放下相机。2010年3月,他在上海举办了生前在中国的最后一次个人摄影展。他依然用胶卷拍摄,只是胶卷的度数换到了3200度——因为身患帕金森的他已经无法控制双手的抖动。



人们所熟悉的马克 · 吕布就像这张照片的形象,习惯性地左手将两条相机背带轻握在一起,衬衫扣子敞开着,满头白发,带着一个黑框眼镜。在2010年再一次来到上海时,他略显骄傲地跟记者说自己拍照时已经不用再戴眼镜了,这十年来,老花眼治疗了近视,「我现在看的非常清楚。」

 

他到上海没几天就迫不及待的去街上照相,他轻车熟路的找到城隍庙的一条小弄堂,里面住的尽是些「老上海」。马克 · 吕布到的时候他们正在做饭,弄堂里混着他熟悉的味道,同行的摄影师尚路帮他跟居民介绍,「这是来自法国的摄影师,你们这个地方他1957年来过,这么多年又回来拍……」弄堂里的居民回他,这儿已经要拆迁了,他们分到了在郊区的房子,一两年之后,这个巷子就永远消失了。



1957年,上海,摄影马克 · 吕布


他走在上海的街头,「我觉得东方明珠旁有很多新的高楼像雨后春笋般崛起。」

 

人们评价马克 · 吕布是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好像如今的21世纪没有他的位置。

 

那些可以和他齐名的摄影师朋友,布列松、卡帕、尤金已经一个个的离开了这个世界,如今,他曾经来过的地方(1957年或是1987年拍摄过的场景)也要被替换掉了。那些用双眼收录过的图像,如今真真正正的变成了历史。


2014年,马克 · 吕布出版了自己最后的画册《我见》,封面是一张他1971年在长城上拍摄的照片,照片中一位戴着眼镜的年轻人手持相机,八达岭绵延不绝,他低着头,镜头向天。




发表于 2016-9-1 03: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4 10:47 AM , Processed in 0.04556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