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网 2016-08-12
2016年 第64期 | 总80期
本期编辑:迦沐梓
彭祥杰:游走在城市边缘的人
彭祥杰试图通过深浅不同的黑白影像色阶,寻找一个私密的空间场域,描绘和表达正在逐渐变化和消失的一种世界。他在影像中为拍摄对象构建了一个舞台,让他们看上去饶有兴致地炫耀和表达自己的面貌。他说,“从06年,到今天,到处走,到处观看,我拍了一些小的专题,像《小人国》、《双胞胎》,还有正在拍的《COSPLAY》,都是一个线索,一种方法。我觉得这些小的专题,和我之前的《流浪大篷》仍然是连贯的,它们都是边缘的、亚文化的东西。”本文由谷雨计划支持。谷雨计划致力于耕耘中国故事,支持中国非虚构作品创作与传播,由腾讯网联合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陈一丹基金会发起。谷雨计划微信公众号:GuyuStory。
彭祥杰,1961年生于陕西,1991年接触摄影并开始拍摄陕西乡村生活景观和死亡仪式,师承关注乡土影像的“陕西群体”代表侯登科前辈。图为戏耍,陕西阎良,1991年。
他的摄影,始于1990年代初期。那时候,国内所能学习和接受到的摄影资讯与今天相比简直匮乏的要死,那时也正好是中国“纪实摄影”的蓬勃发展和实践的“黄金”十年。图为陕北,陕西安塞谭家坪,1991年。
彭祥杰接触到的西方以及中国摄影历史中那些优秀的作品,更多是来自于生活的面向与观察,耳闻目睹、感同身受地认同现实性的记录摄影。图为土葬,陕西阎良康桥乡,1991年。
在此后20多年的摄影经历中,彭祥杰不断丰富着他的影像题材、调整着对于摄影的想法与观看方式。图为土葬,陕西阎良康桥乡,1991年。
一次在陕西关中三原县的农历腊八会上,彭祥杰首次遇到大篷团的演出。1992年的冬季,他开始拍摄流浪马戏团,构成《流浪大篷》系列。图为流浪大篷,陕西耀县药王山,1993年。
“大篷”是中国民间底层社会中与生存有关,边缘状态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对那些以四处流浪演出歌舞,马戏杂技为生的江湖艺人的统称。这个主题的拍摄导致彭祥杰看到中国社会转型期里各种变革的迅速,许多传统的文化形态日渐消失。图为流浪大篷,拉场舞,陕西泾阳崇文塔,1998年。
在县城边,村镇集市中,大小庙会上,这些来自社会底层被称为“中国吉普赛人”的表演者,着装扮脸,舞弄着身躯,轮回上演着现代新潮的歌舞、惊险刺激的马戏、恐怖离奇的气功与杂技,用自己的努力改善着自己生存的状况。图为流浪大篷,中国传统杂技——空中飞人,陕西凤翔,2000年。
彭祥杰希望记录下这些流浪艺人的生存现状,并探讨其在现实社会中的角色变换,记录他们为改变自己命运及生存条件而付出的努力,和中国社会中底层民众的娱乐文化组成和心理需要。图为流浪大篷,甘肃宁县至正宁县途中,2001年。
《流浪大篷》使人们看到中国社会中一个被忽视的特殊群体,成为中国民间文化形态的备忘录。图为流浪大篷,甘肃正宁县,2002年。
它诉说着生命的沉重,而更多的是直接触碰了“真实”。图为流浪大篷,身穿三点演出服的女孩,山西临汾尧庙,200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