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网 2016-08-03
2016年 第61期 | 总77期
本期编辑:迦沐梓
吴印咸:大时代的记录者
吴印咸,一位以照相机和摄影机记录时代的艺术家,作为世纪的同龄人,他所留下的光影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代社会的发展。他的名字与他的作品刻入人们的记忆,也载入中国摄影史。吴印咸以对人生、对艺术的执着和热忱,创作出大量饱含时代精神的摄影作品,体现出老一辈摄影家艺为人生、赤诚奉献的真挚艺术情怀。作为20世纪中国著名的摄影艺术家、摄影教育家和电影摄影师,吴印咸当之无愧是中国摄影领域的奠基人。本组图片由腾讯图片和中国摄影出版社联合推出。
20世纪20年代初,在“新文化”运动后倡导社会改造和思想自由的思潮影响下,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乃至记录社会的手段,被具有新学背景且受西方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所接受。1920年至1923年,吴印咸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科求学,绘画训练对吴印咸的摄影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吴印咸摄影艺术探索初期的作品多具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的风格特点,所创作的《晓市》、《田螺》等追求绘画趣味的画意摄影,表现出注重摄影构图和对黑白影调的实验尝试。图为晓市,1923年。
吴印咸出生在一个家境贫寒但家教良好并向往社会变革和追求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他自小接触底层社会,同情劳苦民众。在20世纪30年代经营照相馆及进行电影摄影的同时,吴印咸受到左翼思想的影响,其摄影艺术创作更多地呈现了社会现实景象,表现出具有批判意识和倡导民族觉醒的现实主义创作方向。《饥寒交迫》、《纤夫》、《乞斋果腹》和《呐喊》等表现下层百姓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社会隐喻的色彩和现实冲击力。图为饥寒交迫,1924年。
吴印咸的镜头时刻对准社会底层的人们。图为赌,1926年。
纤夫,1928-1930年。
归途,1928年。一名中年妇女带着两个孩子骑着小毛驴行进在崎岖小道上。
负重,1932年。搬运工艰难地迈着步子,扛着沉重的麻包,远方是外国的巨轮,这就是十里洋场的另一面。
难兄难弟,1933年。一对戴着面罩的毛驴,被认为隐喻了广大人民在高压下失去自由的生活。
田螺,1934年。该作品于1934年获得瑞士国际摄影沙龙荣誉奖。据吴印咸讲述,当时参加影赛都需交报名费,由于其当时的生活并不宽裕,所以极少参加。而此次是将其作品混在别人的作品里一起参赛,结果还得了奖。
拾螺人家,1934年。
呐喊,1935年。吴印咸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经过其对原作品的裁剪,使作品的表现力得到了极大地拓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