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网 2016.07.25
大山孩子水泥地里踢足球
本期作者:王翮
简陋的水泥地面,一群半大不大的孩子在绵绵不断的细雨中奔跑着,他们是渔洋关镇中学“奔跑吧”足球社的队员,享受着足球带来的快乐。(贝因美特约)
渔洋河畔,虎头山下,简陋的水泥地面,一群半大不大的孩子在绵绵不断的细雨中奔跑着,他们是渔洋关镇中学“奔跑吧”足球社的队员。(贝因美特约 图/文 王翮)
渔洋关镇中学坐落于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境内,该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毗邻长江干流,是湘鄂交界之处。全县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平均海拔在1100米,是一个少数民族山区县。
为了响应国家全面开展校园足球计划的号召,不久前该校成立了“奔跑吧”足球社。
渔洋关镇中学有近600名学生,50名爱运动的孩子加入了足球社。学校没有足球场,队员们只能在篮球场上训练。
场地有了却没有球门。大山深处的五峰县城买不到这样的稀缺物品,而网上订购光运输费就价格不菲,这可急坏了校长唐春华。在山区学校开展足球这项运动,他煞费苦心,不仅从捉襟见肘的教学经费里拿出一部分购买足球装备,而且还要向老师及家长阐述快乐足球的理念。
刚开始一些班主任不理解,认为踢球占用了学生们过多的时间,怕影响学习。毕竟一天近两个小时的训练安排,对于将知识改变命运视为唯一途径的农村孩子来说实在是有些奢侈。校长只好循循善诱,“参与足球不是为了靠踢球吃饭,而是普及足球运动,世界冠军只有一个,我们只是冠军的基石”。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了补上踢球占用的学习时间,校长又说服任课老师为踢球的孩子辅导功课。
简易的水泥地面遇水后非常湿滑,许多队员膝盖和手臂都留下跌倒的伤痕。许多队员零基础才是他最头疼的事情,“我们这百分之八十学生都住校。山里的孩子从小对足球少有接触”,提高训练质量成为萦绕在唐春华脑海里的问题。农村孩子能吃苦,不怕累,勤能补拙这一点让他很欣慰。
14岁的魏运鑫坐在寝室里。他的家住在老县城,离学校70公里。父母离异后他跟着父亲周长勇一同生活,足球带来的快乐一扫他心中的阴霾。
胡家辉的家在南河,离学校有30公里,父亲胡国军靠打短工支付奶奶癌症所用治疗费用。母亲对于他来说特别陌生,2001年他出生时,母亲因难产离世。如今,足球让他叛逆的性格有所改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