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网 2016-07-16
2016年 第56期 | 总72期
本期编辑:迦沐梓
回家之后的精神洄流
回家,不管是在文学上还是在艺术上,从来都不是一个地理位置上的变化,而是象征着人对个人精神的栖居之所的追求。对于很多“回家”之人而言,家是一种灵与肉的和谐,而在回家之后,他们所要面临的就是如何维持这样的和谐。摄影师木格“回家”之后,用三年的时间,在作品《尘》中,精心建构了一个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这里,他获得了一份自信,学会了“不用依赖和寻求现实中的变化而创作”,在静物与山水之中“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本文由谷雨计划支持。谷雨计划致力于耕耘中国故事,支持中国非虚构作品创作与传播,由腾讯网联合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陈一丹基金会发起。谷雨计划微信公众号:GuyuStory。
《回家(2005-2009)》是关于木格的家乡重庆,关于长江三峡沿线的生活景象。生长于重庆巫溪县,现居成都的木格,自2005年初,依沿返乡之路和大坝周边的城镇拍摄此一系列影像。尘封在脑海中的回乡路,沿途举目可见的“家常感”,因拆迁工程的启动而尘土飞杨。当一切灰飞烟灭、尘埃落定之后,心头多少一股昨是今非,触目凄凉之感。
易,不易。世事变易的现代步伐,似乎跨得大而无当且无情。
木格没有纪录去三峡的变迁,没有去纪录家园消失的过程,而只是用自己的情感去呈现现实生活。他尊重周围每个平凡人的生活:站着、坐着、拥抱着、疏远着的他们……就像流水一样周而复始的三峡人自己的生活。
他在情感与实践上的创作自觉,映现家常或日常景观的本来面目:无常。
在如同长江水般流逝变化的时空中逆流而上,回溯故土中的故我,木格以影像遥接已然失落断裂的记忆连结。
然而那些断垣残壁,终究淹没在平静的水面下,一切如常。
《回家》凝聚成江底的一道记忆潜流,木格的逆旅宛若浩渺无波的江面上偶现的鱼跃。
这个令人惊喜的发现,在水阔鱼沉之后,可以激起多大讨论的涟漪?抚慰多少人心的苦闷?
历时五年,断续地往返徘徊於家园和大坝之间,木格以局中人的身份,透过摄影书写地貌与容貌的变迁。
人和土地之间相互依存牵扯的微细关系,在《回家》中被赋予具体可辨的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