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9|回复: 1

[史地人物] 【图话】涂鸦有异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17 03: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7-17 03:39 PM 编辑

腾讯网  2015-01-26
涂鸦有异见

上海拆迁废墟的涂鸦走红网络,随后官方因安全问题将涂鸦一夜之间铲除干净。诞生于城市角落的涂鸦从未在城市公共空间获得合法地位;然而,在躲躲藏藏的创作中,涂鸦一次一次解构了权威,释放出从未有机会表达的城市之声。

1.jpg
上海拆迁废墟的涂鸦走红网络,随后官方因安全问题将涂鸦一夜之间铲除干净。诞生于城市角落的涂鸦从未在城市公共空间获得合法地位;然而,在躲躲藏藏的创作中,涂鸦一次一次解构了权威,释放出从未有机会表达的城市之声。




2.jpg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纽约布朗克斯贫民区里有着一群被视为社会问题的失业、辍学的西班牙裔和非洲裔青年。在这个全美最贫困混乱的社区里生存非易事。街头少年们互相抱团,于是有了帮会。为了躲开警察和对手的视线,他们在街道墙壁上使用暗号标识联络彼此。涂鸦便源于此。图为上世纪70年代,纽约布朗克斯区的街头少年。




3.jpg
在60、70年代反种族歧视、反战、反性压抑的运动思想潮流中,街头少年们触及生存环境所带来的生存问题,形成一股地域性的反文化社会行为。这些行为包括了街头篮球、街舞、HIP&HOP、饶舌歌曲、涂鸦等活动。70年代,当罐装喷漆可以随处买到以后,涂鸦更是发扬光大。图为上世纪70年代美国纽约街头的涂鸦者。




4.jpg
早期的涂鸦创作以文字为主,那些涂鸦画的创作者称自己为写手而非画家,他们常年出没在纽约的黑夜里,只用街道号码署名,为的只是让行人看一眼自己的作品。图为上世纪70年代的纽约,地铁车厢里到处是各式各样的涂鸦。




5.jpg
1977年纽约新市长埃德·科赫上台后,涂鸦成为首先清理的对象。图为1988年,美国纽约,一名警官举着“举报涂鸦者”的奖励海报。




6.jpg
纽约市政府引进全新的安保系统,配有围栏和警犬。市长信心满满,以为地铁会焕然一新,但事实并非如此——涂鸦如同野草一般,在更隐秘的地方生长;而创作者们的行动也越来越迅速。图为1982年,美国纽约布鲁克林,被逮捕的涂鸦作者接受惩罚——清洁地铁车厢。




7.jpg
涂鸦在世界各地流行开来。人们借涂鸦这种创作反抗体制、表达不满、发泄情绪、控诉社会。图为1989年11月11日,德国,柏林墙倒塌后,一辆汽车上的涂鸦写着“德国统一社会党书记莫德罗该继续活下去吗?”




8.jpg
图为2002年5月10日,美国纽约世贸中心遗址上表达悼念的涂鸦。




9.jpg
图为1990年,巴西城市里约,贫民窟的一处墙壁上描绘了这个城市的金钱“生物链”——孩子问母亲要钱,女人问丈夫要钱,作为政府官员的男人问警察要钱;警察问歹徒要钱;歹徒举着枪向普通市民要钱。




10.jpg
图为2012年2月,西班牙城市Turon的涂鸦:“为我们的未来奋斗”。2012年,西班牙经济遇冷,成为西方失业率最高的国家。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03: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图为2014年,巴西圣保罗,街头艺术家伊托在墙壁上绘制涂鸦,涂鸦以一名饥饿的巴西儿童为主角,迎面而来的是一只状如骷髅的足球。伊托指出,巴西斥巨资举办世界杯的同时,贫穷率仍然高企,希望外界关注贫穷问题。世界杯期间,许多巴西人加入到抗议世界杯的游行示威活动中。




12.jpg
图为2014年3月6日,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苏联红军纪念碑雕塑一夜之间被人绘成超人等美国卡通形象。身处前苏联成员国,这并不是纪念碑雕塑第一次被恶搞——它曾经被涂成粉红色,也曾被涂上乌克兰国旗的颜色。




13.jpg
图为2013年2月10日,阿富汗喀布尔,一名小女孩站在涂鸦下。涂鸦文字为“自由”。




14.jpg
涂鸦艺术发展史的另一面,是各个城市的涂鸦清除史。曾有理论认为,肮脏的地区(包括已受涂鸦影响的地区)会鼓励更多的涂鸦甚至更严重的犯罪出现。上世纪90年代,纽约前市长鲁道夫·朱利安尼即基于此理论推行反涂鸦措施,该措施是美国史上最大型的反涂鸦行动。而实际上,纽约的涂鸦从未真正被消灭过。下图为2013年8月,纽约皇后区一处老建筑面临被拆除的命运,涂鸦艺术家们为表达反对,绘上了涂鸦;上图为2013年11月,涂鸦被业主清除。




15.jpg
涂鸦并不仅仅作为绘画呈现,更是一种“行为艺术”。而这样挑战权威的艺术行为,能很快地引起政治界,媒体,以及主流艺术界的注意。于是,专业涂鸦人开始出现,类似联盟、社团的团体也纷纷出现了,之后涂鸦艺术开始进驻艺术画廊,供人欣赏、收藏、买卖、投资。涂鸦文化的性质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图为2005年,美国纽约,在一个政府主导的活动中,人们模拟在地铁车厢上涂鸦。




16.jpg
比政府和主流艺术界更强大的是商业——它将涂鸦艺术打扮得更被人喜爱,转而又将商品打上涂鸦的标签去贩卖。美国涂鸦画家哈林便是一个商业成功者,他大量生产了具有自己绘画特色的素描、印刷品、油画、雕塑、壁画、T恤衫、钮扣和旗帜;同时,他又保持了自己在艺术界的地位。图为80年代,日本东京,哈林在街头创作。




17.jpg
香港一名叫曾灶财的老人,从30多岁便开始在街头写书法,经过近半世纪的“创作”,他的墨迹已成为香港独特的城市景观。他曾经被人看作“精神不正常”,被控告污损公物;而后又被看作民间艺术家,2003年,曾灶财的涂鸦作品于“威尼斯双年展”展出。去世后,他的大部分“墨宝”被政府洗刷一空。




18.jpg
在中国内地,真正意义上的涂鸦出现较晚,发展却很快,但它同样遭遇了“小贩遇上城管”的尴尬。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为便于管理,陆续开辟了涂鸦文化墙。艺术评论家们则不以为然:“涂鸦的精神就是叛逆,而涂鸦墙让涂鸦沦为装饰。”图为北京798艺术区的涂鸦墙。




19.jpg
图为2015年1月22日,上海最火的拆迁地,10多幅涂鸦画不仅引来众多市民,还引来了专业婚纱拍摄机构。在“拆”字当头的时代,涂鸦作者的画笔勾起了人们怀旧的情绪,为城市保留了一点温情;涂鸦作者早已为作品的清除做好了准备,因为“清除”本身也属于作品的一部分——商业和主流侵蚀着代表草根的涂鸦;而正是因为这种侵蚀,涂鸦的反叛才显出了意义。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3 11:20 AM , Processed in 0.06988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