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新闻网 2016-06-29
土窑里的柳编人丨No.295
过去在农村,柳编制品曾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必备用具。柳条编成的簸箕、笸箩、小篮子随处可见。地处寿阳县的大东庄,曾是有名的柳编村,这里的柳编制品在晋中和阳泉等地区非常有名。如今村里还有三位老人长期从事这项手艺,一位叫李世德,今年73岁,过去曾经又编又卖见多识广,比较健谈;一位叫朱全堂,今年70岁,最老的一位叫朱代成,今年80岁,三个人是大东庄村目前仅有的从事柳编的手艺人。(■本期摄影:白 英)
李师傅手里正在编一只簸箕,他说编好簸箕需要结掌子、结角子、做茬子以及缠沿子几道工序,做的簸箕是否美观大方、实惠耐用,关键在这些工序上。
李师傅把一捆白亮亮的枝条拿起来,摆放在簸箕尺(竖型木架)上,一弯一绕,然后“嘿”了一声,双臂用力往下一压,枝条就乖乖地躺在木架子里了。
朱全堂师傅上午编好一只簸箕,下午要泡柳、破条、刮舌头,准备下一只簸箕的原材料和零部件。
只见他左手掰起坚韧的洁白柳条,拿着绳锤的右手飞快地缠绕,若织毛衣一般,线锤来回往复绞缠,柳条在手指间左右翻飞,手指头游走在柳条间,左右逢源,手中的线穗匀称地咬死条子,勒入身子,一根根“蹦来蹦去”的柳条,最后被绳子牢牢固定。
上下纷飞的指尖娴熟的穿梭在柳条间,老人粗糙的手一下变得灵巧起来,这柳条仿佛也变得有了生命一般。
还有一些“不听话”的枝条,身子躺进了架子里,手脚却不服管教,这里伸出一枝,那里冒出一截,李师傅就拿起锋利的砍刀,把它们削平了,修理得规规整整。“结掌子”,也就是编簸箕背开始了。
据李师傅自己介绍,他初中毕业后在农村,学会了柳编手艺,“初学那会儿,手劲儿小,手皮儿嫩,一会儿功夫就是满手的血泡。” 说着他伸出了双手,由于长期和柔韧结实的柳条打交道,老人的双手内侧长满茧子,两个大拇指已有些变形,手指关节尤其显得肿大。不过,正是这门柳编的手艺,让李师傅的生活好了起来。
编织中,李师傅一直半蹲着,等编织起大半个簸箕面后,他直接蹲在上边。“编簸箕时人不能坐,必须圪蹴着,要不然编不紧而且不均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