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6-20 06:48 AM 编辑
腾讯网 2014.08.21
剔骨工
本期作者:于维华
提到肉类的屠宰和加工,不免让人想到“庖丁解牛”血肉模糊的场面。随着时代发展,这种场面已经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自动化的生产线。(于维华)
提到肉类的屠宰和加工,不免让人想到血肉模糊的场面:一个屠宰师傅在案板边左一刀右一刀地“庖丁解牛”。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这种场面已经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自动化的生产线。(摄影/于维华)
樊国玉是内蒙一家知名企业的剔骨工,工作近十年,一路从老生产线干到新生产线。
新型加工车间从外表看与手工业、电子产品的车间并无不同。
盛夏时节,进入恒温9摄氏度的车间,工人们要穿戴秋衣秋裤护腰保暖。
穿着整齐的樊国玉走向消毒室。
进车间第一道门是风淋室,吹掉身上表层尘埃。
为了不让更多可造成污染的材质接触肉类,工人们一直徒手作业,手部消毒十分重要。
最后鞋底也要过一次消毒水才能进入车间。
樊国玉的工作是剔颈骨,把牛颈上的骨肉分离开来。新生产线上马不到两年,每天正常工作时间可以加工200多头牛,比原来同数量减少三、四个小时的工作。
剔完一根颈骨,骨和肉分别上了两条传送带,后面进入不同的加工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