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6|回复: 0

[史地人物] 【存在】第113期:与尘共舞的篾香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13 12: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腾讯公益  2016-06-12
第113期—与尘共舞的篾香人

本期编辑:刘静
摄影报道/原闽


1.jpg




1a.jpg
工人在翻晒篾香,达埔镇是座神韵的古镇,位于永春县城中南部,距县城16公里,面积121平方公里。制香工艺在这里延续了300多年。在众多手艺活接连被机器取代的今天,当地许多制香工厂、作坊依旧遵循着靠天吃饭的质朴和人工劳作的踏实。永春所出的香多为庙堂里的朝拜用香,这里的香以细小竹篾为香骨,故名篾香。除藏传佛教地区,其他省份大多数著名寺庙、道观的篾香基本来自永春达埔。




2.jpg
凌晨,一名工人在搬运篾香香料。




3.jpg
达埔的一间制作工坊,一名工人全身都是灰尘的在进行制香工序。这样恶劣的环境,也令我们十分担心,不知道会不会对身体有影响,当问起老板时,老板说这些都是用药材做成的对人体没有太大影响。




4.jpg
永春香选用几百种中药材为主料,尊古法制作,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全程纯手工操作,包括打底、上内粉、抡香、晒香、染香脚等,看似简单,却需要极为娴熟的手法。




5.jpg
福建永春县达铺镇的一家制香厂,一名工人在制作篾香。制香讲究,沾、搓、浸、展、抡、切、晾、染、晒古法制香,一气呵成;千年技艺,香魂永驻。




6.jpg
晾香至七成干后将香收起,平整后在香脚的部分浸染红色染料,将香脚染色。




7.jpg
工人在包装篾香。永春香选用几百种中药材为主料,尊古法制作,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全程纯手工操作,包括打底、上内粉、抡香、晒香、染香脚等,看似简单,却需要极为娴熟的手法。




8.jpg
水分使粘粉产生黏性,以便黏附香粉。将打好底的香枝,浸水至与粘粉同一高度。手抓整把平整的竹签,按香肉部分的长度沾水,使其搓上粘粉。干净的竹枝沾水浸湿,留下香脚长度10—12厘米,手拿的地方不沾水。




9.jpg
将浸水后的香枝,展开成扇形使香枝分开,再将香料粉撒于香枝上,使每支香均匀地黏附上香料粉。并借由展开成扇形时将其分开,将有瑕疵的香挑出。在车间里,即使天气不是很热,工人们也都要脱掉上衣。他们说,这样活动起来更加自如。




10.jpg
跟其他制造业相比,制香的劳动强度看起来要小很多,其实不然。做香的“抡、展、搓、切”几道工序,都是力气活。如果天气晴好,工人们在凌晨一两点就要披星戴月地上工,一直忙碌到下午1点钟左右——当天做好的香,要在午后及时晾晒。




11.jpg
车间外的石制水漕和水缸被香粉长期浸染,颜色变红后,显得格外庄重。




12.jpg
晒香厂里的一只红头鸭身上的毛发也被香粉染红。




13.jpg
制香是永春的支柱产业,也为当地居民带来幸福生活。该县2012年香业产值为10亿元,2013年是27亿元,2014年达到了35亿元。目前,永春全县GDP约200多亿元,制香在县域经济中所占的分量可见一斑。根据县里制定的新政策,香业未来的目标产值是突破百亿元。因为制香历史悠久,香业经济繁荣,永春县达埔镇因此被授予了“中国香都”的称号。




14.jpg
为了赶订单,工人一般都在工厂吃午餐。饭前,他们也没那么讲究,简单拍拍身上的香粉,便直奔与厂房相邻的食堂就餐。




15.jpg
饭后,一名工人用篾杆剔牙缝。




16.jpg
2016年1月1日,在悠扬的钟声里、袅袅的香火中,浙江一寺庙迎来一批批焚香祈福的人们。他们使用的朝拜用香来永春达埔,如今达埔的香料已燃烧在大江南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2 05:16 PM , Processed in 0.05997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