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64|回复: 0

[旅游天地] 伊斯坦布尔:恋物的帕慕克,创造了一座城市的传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11 08: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伊斯坦布尔:恋物的帕慕克,创造了一座城市的传奇 

 2016-06-10 谭山山 九行

美丽的伊斯坦布尔。(图/goholidayturkey)


https://res.wx.qq.com/mmbizwap/z ... sprite.2x26f1f1.png);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webkit-background-size: 37px; background-size: 37px; max-width: 100% !important;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background-position: 0px 0px;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 no-repeat;"> Nocturne Secret Garden - DreamCatcher




“当每一件奇特纪念物都充满失落大帝国及其历史遗迹的诗情忧伤,我想象自己是唯一揭开这城市秘密的人。”

 

这是帕慕克在《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里面的句子。上世纪70年代,奥尔罕·帕慕克在上大学建筑系的时候,就开始了他的伊斯坦布尔漫游——这座他出生的城市。

 


伊斯坦布尔老城堡托普卡帕故宫。(图/bureaubb)


福楼拜曾写到,他想“移居伊斯坦布尔,买一个奴隶”,只有站在这片土地上,才能深刻感受到这座骄傲的千年古城在过去与现在的矛盾中如何被拉扯。正如帕慕克所说:“穿同样黯淡的茶色衣服……这是黑白城市里的穿着打扮,他们仿佛在说:这是为一个衰落一百五十年的城市哀悼的方式。”

 

或许,我再也无法找到谁能如帕慕克这般深爱伊斯坦布尔的人,这座曾经辉煌而充满帝国遗迹的城市所特有的“呼愁”,早已渗透在帕慕克的躯体与灵魂中。也再也无法找到谁能将最原始的伊斯坦布尔以如此直观的方式还原。

 


● ● 


纯真博物馆还原最本真的伊斯坦布尔

 

凌晨的伊斯坦布尔更显遗老派头,我披着无边夜色走出锡凯尔火车站。离这儿二十分钟步程便是老城区中心苏丹艾哈迈德广场,古朴的街角暗巷传来的幽香让人着迷,蓝色清真寺、地下水宫、托普卡帕皇宫、圣索菲亚教堂、巨大而热闹的黄金市场就在不远处……一个与秘密宝藏、宫宇、神话、古文明相连的令人无限遐想的城市,伴着已随时光湮灭的历史展现在我面前。



▲ 伊斯坦布尔的蓝色清真寺。(图/bureaubb)


在伊斯坦布尔,按图索骥地寻找景点或许是最不明智的做法。真正的土耳其风情藏在每一个转角里:街边的鲜榨果汁铺子、软糖铺子、葡萄酒馆人声鼎沸,烤肉铺传出的香味四溢,味蕾全开。中午时分艳阳高照,略微有点灼热的阳光洒在心怀信仰的人们身上,我也随着人潮穿街过巷,去寻找伊斯坦布尔的原汁原味。

 

帕慕克的纯真博物馆并不难找,这栋只有三层楼的红色小洋房的出口处鲜花烂漫,白色大门面朝蔚蓝大海。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成为作家的帕慕克开始收集上世纪下半叶关于伊斯坦布尔的物件。人们问他搜罗这些东西有什么用,“我要建一座博物馆,还要写一部小说来做它的介绍”,这是他的答案,尽管他也被自己这个念头吓坏了,“这太古怪、太出格了,要实现也绝非易事”。


但他做到了,甚至把这个虚构的博物馆变为现实:就在书中所写的伊斯坦布尔楚库尔主麻大街和达尔戈奇死胡同交叉口,芙颂家所在的位置,他买下一幢小楼,他把外墙刷成显眼的暗石榴色,屋子内部则分毫不差地布置成书里所描述的样子——这便是现在的纯真博物馆。

 


纯真博物馆外墙。(图/hurriyetdailynews


帕慕克将所有激情依托在凯末尔与纯真博物馆上。这是世界上第一家完全以一部小说为基础的博物馆,被BBC称为“大概是出自土耳其仍在世的最大胆作家之手的一项最具魄力的工程”,甚至还获得“欧洲最佳博物馆”的称号。


无论从规模还是展品上看,纯真博物馆在欧洲众多顶级博物馆面前都算不上一流,但它最好地展示了伊斯坦布尔人的生活细节、阶层关系以及传统与现代的对抗。或许,纯真博物馆不只是在纪念芙颂,更是在还原最本真的伊斯坦布尔。

 


 ● ● 


用物件给逝去的岁月赋予意义


在《纯真博物馆》的最后一章,凯末尔请来作家奥尔罕·帕慕克写下他和芙颂的故事,还要求在成书上印一张博物馆门票,给读者一次免费参观的机会。那些“必须穿深木色的天鹅绒套装、配粉红色衬衫、戴我们博物馆特制的——绣有芙颂耳坠图案的——领带”的工作人员会用特制印章在书上盖一个章,然后放他们进去。

 

事实上,慕名专程前来纯真博物馆的,极大多数确实是《纯真博物馆》的读者。凯末尔所说的特制印章被设计成蝴蝶状——也就是芙颂耳坠的形状,工作人员把它戳在我的简体中文版第548页印的门票上。上面有Fusun的首字母“F”字的耳坠,这正是博物馆的第一个藏品。

 


馆内沾满烟头的墙面。(图/bilginkadin)


那块粘有4213个烟头的墙面前总是挤满了人。那是芙颂抽过的烟头,烟头下的文字说明,写着芙颂是哪天抽的,当天她对他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而在书里,凯末尔是这样对待芙颂留下的烟头的:他拿起烟头闻了闻它的焦臭味,然后把它放到嘴上,差点点燃它,但想到烟头会烧尽,就放弃了。“我让她嘴唇碰过的烟头,轻轻地触碰到我的脸颊、眼睛的下面、额头和脖子”,眼前“随即闪现出了承诺幸福的远方大陆、天堂里的景象”。

 

帕慕克在书里写道,有两类收藏者:一类是以自己的收藏为荣并希望把它们展出的骄傲者(主要出自西方文明),另一类是把收集、积攒起来的东西藏在一边的害羞者。大多数博物馆属于前者,多由大型机构运营,展示的也多是高大上的藏品。帕慕克却赞成后者。在博物馆入口处,我发现了他为纯真博物馆撰写的《博物馆小宣言》:“这些机构只代表着国家,讲的是国家史、民族史,而不是个体的故事。普通个体的日常生活远比宏大文化更丰富,更有人味儿,也更令人快乐。”

 


纯真博物馆展示的小物件。(图/basedistanbul)


有些人会用物件来充斥他们的生活空间,比如,一个堆满各种舶来品的客厅实际上是一个客厅博物馆;有些人则用物件给自己度过的岁月赋予意义——就像凯末尔。关注个人的、被历史忽视的日常,从这些物件去回顾一个时代的横断面,这正是纯真博物馆存在的价值。

 


 ● ● 


帕慕克是伊斯坦布尔现代神话的建构者

 

和西方作者所写的文本相比,《纯真博物馆》是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典型的伊斯坦布尔的故事”。正如帕慕克在接受采访时承认,凯末尔和朋友们以及情人去过的所有地方,那些餐馆、电影院,也是他曾经流连的地方;书里呈现的很多生活细节,也都是他经历过的。他所书写的不只是爱情,还有整座城市的变迁。

 


伊斯坦布尔中央独立大街。(图/city8)


和《雪》一样,《纯真博物馆》有两个叙述者:一个是故事主人公凯末尔,一个是故事讲述者帕慕克。如果对照《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来看,会发现两个叙述者之间有重合之处:帕慕克和初恋情人“黑玫瑰”在母亲名下的房子约会、做爱,凯末尔和芙颂也是,在母亲名下的迈哈迈特公寓楼的房子里,他们度过了“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还有关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黑白影像,是两人的共同记忆——纯真博物馆中,有一幅画表现的是博斯普鲁斯海峡上起火的邮轮,前面悬浮着土耳其黑茶和西米特面包圈——起火时凯末尔正在吃这些东西;而帕慕克8岁时也目睹过一次两艘油轮在博斯普鲁斯中间相撞,引发爆炸和大火。

 
在加拉太大桥钓鱼的人们。(图/jumpfox.deviantart


如今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浪花翻腾,吞下照耀了几百年的微光,来自马尔马拉海和金角湾的微风带走了酷热的气息,垂钓者在加拉太大桥上看着远方的暮色,只有海鸥的鸣叫声打破古城的安静,这里早不是帕慕克记忆中发生过数次大火的博斯普鲁斯,那些在火光中好奇甚至欢乐围观的人群,和不知从哪儿冒出来兜售各种食物的小摊贩早已不见踪影。

 

但帕慕克在他的小说里保留了那些记忆。一座城市能成为传奇乃至神话,有赖于艺术家的塑造。本雅明说“巴黎是巴尔扎克的神话学繁殖地”,正是巴尔扎克、雨果、福楼拜等作家共同缔造了巴黎的神话。帕慕克所做的也是同样的工作——至少在一部分文艺青年眼中,一想到伊斯坦布尔,就能联想到“呼愁”或曰“充满帝国斜阳的忧伤”。而纯真博物馆,自然是伊斯坦布尔现代神话建构中的美妙一章。


(编辑:小九)




帕慕克在纯真博物馆。(图/howtoistanbu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3 02:06 PM , Processed in 0.04705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