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断的那些年:白卷也能上大学
2016年06月06日 17:58
人们都知道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考,从此大学向中国各阶层打开了读书之门。在此之前的十年里,“高考被扔进垃圾堆”,学习再好也上不了大学。与之相对应的怪现象是:如果出身好,满足一定的条件,不用考试就能上大学。这一切都是因为什么?文革之前中国的高考又是怎样的?
在民国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高校采取自主命题、单独招考的形式,一个学生同时收到好几份录取通知书的现象时有发生。新中国成立后,最初沿袭民国的招生办法。1952年开始实行高考制度,在全国统一考试选拔人才。图为1949年,燕京大学学生欢迎解放军入北平城。
1952年开始的全国统一招生是我国目前高考制度的雏形。而从1953年到1965年,政审制度始终伴随高考制度左右。很多学生政审不合格,也就失去了考试的机会。图为1954年,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学生。
政审主要审核政治历史、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当年即使孙中山和宋庆龄的孙女也难过政审这一关。孙穗芳平时学习成绩优异,但在1955年她没能进入任何大学读书。她给祖母宋庆龄写了信,宋庆龄说上大学不是人生唯一出路。幸好第二年她有了大学可上。图为1955年北京街头的学生。
当时高校招生时先看政审结论再看考试分数。政审结论基本分为四类:1、可录取机密专业;2、可录取一般专业;3、降格录取;4、不宜录取。出身地富家庭或者右派家庭,或有海外关系的学生基本上都在不宜录取和降格录取之列。图为1956年,大连,大学生宿舍里的女生。
1957年1月,毛泽东指出:“我们高等学校的学生,据北京市的调查,大多数是地主、富农、资产阶级以及富裕中农的子弟,工人阶级、贫下中农出身的还不到20%。全国恐怕也差不多。这种情况应当改变,但是需要时间。”图为1958年,北京市青年学生游园会。
到了1966年,文革来临,中国高校几乎全部沦陷,学生全部“停课闹革命”。图为哈尔滨工业大学长征队的学生们参加大串联,从上海前往井冈山。这是他们学习毛主席语录的情景。
1966年10月22日,大连海运学院“长征红卫队”成员(左起第二、四、六人)来到北京大学进行革命串联,与北京大学的红卫兵一起交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经验。他们宿舍的墙上挂着毛泽东像。
1966年,南京大学溧阳分校政治系的革命学生。墙上的毛主席语录引人注目。
196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鉴于目前大专学校和高中的文化大革命正在兴起,要把这一运动搞深搞透,没有一定的时间是不行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基本上没有跳出资产阶级考试制度的框框”,因此,“必须彻底改革”。图为1966年6月,北京大学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