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6-4 08:16 AM 编辑
腾讯网 Dec 29, 2015
2015年 第66期 | 总66期
本期编辑:陈若冰
舌尖上的海鲜哪里来
临近元旦佳节,又到亲朋好友聚会的时间,许多人少不了大快朵颐吃上一顿海鲜大餐。尽管中国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是水产大国,产量约占全球总量的1/3以上,但面对近14亿张嘴的巨大消费,这点产量已经让中国近海资源濒临枯竭。这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交通便捷,中国人均水产消费量也在逐年攀升,仅北京一个城市,2011年水产消费总量已经达到90万吨,而据联合国估算,到2020年中国人均海鲜消耗量将达36公斤。
日前,绿色和平组织以内陆城市北京为样本,从上中下游探寻中国的海鲜消费市场,呼吁社会合理利用海洋资源,让海洋水产做到可持续发展。供图:丛妍/陈一言 绿色和平
在并不临海的北京,水产供应主要依赖于外埠或进口供货,市场需求量和消费量巨大。北京市场上的海鲜以大连、浙江为多,因为相对距离更近,运输方便,经济上也更划算。高档海鱼(如东星斑、老虎斑等)多来自广东,而养殖的黄花鱼多数来自福建。北京京深海鲜市场的食用水产品甚至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图为位于福建的海产养殖基地。
每日凌晨4点半,在北京城南的京深海鲜批发市场,大批鱼贩子守在刚刚入城的货车队伍边忙碌起来。这里是是北京最大的海鲜集散地,北京城内不同菜市场的海鲜摊贩都会选择到此进货。
近年来京深市场龙虾、三文鱼、鲍鱼等高档水产的进口量不断攀升,产品种类越发多样化。由于批发门店众多、销售品种繁杂,这里显得“水很深”,产品鱼目混珠,不懂行的消费者很难辨认,有些摊位甚至还挂出鲨鱼肉、鳄鱼肉的标语招揽顾客。
京深市场内,几个工人把刚刚从福建运抵北京的鲍鱼从卡车上卸货。鲍鱼为高档海产,原来主要产自辽宁大连冷水海域,近几年采用“北产南养”,原本在当地生长需要3年时间才能上市,在福建养殖只需要1年半左右,福建产的鲍鱼在北方市场占有份额至少超过一半,消费者往往很难区分。
摊主冯小红坐在桌前记账,林芸带好手套准备卖鱼。冯小红来自广西,林芸是她的外甥女,她们和亲戚共同经营着这个不大的档位。冯小红卖水产已经15年了,2008年从上海虹桥搬到北京京深。她说,这几年因为反腐,生意不如以前。“以前一天能卖4、5万(销售额),现在连过去的三成都没有。(生意)差的时候一天卖不到1万块钱。”
一对老夫妇来到冯小红的档口挑黄花鱼。正挑着,突然问:“是野生的吗?”小红诚实地回答:“现在上哪儿找野生的去啊?都是养殖的。野生的都已经几百、上千一斤了。”老夫妇一听说是养殖的,便离开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野生黄花鱼曾经是国人餐桌上常见的家常菜,然而,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由于沿海渔民对黄花鱼的多次“大围剿”造成严重的过度捕捞,野生黄花鱼的数量急剧下降,一度濒临灭绝,售价高达数千元一斤。目前市场上供货的黄花鱼主要源于人工养殖。
除了黄花鱼,过去带鱼10 块钱3 斤,现在品质好一点的要至少 15 块钱1斤。“咱们吃的带鱼都是野生的……生活好了,吃带鱼的人多了,(野生带鱼)越吃越少,价格就上去了。”摊主的话也间接反映了野生带鱼数量急剧下降的问题。我国的带鱼主产区在东海舟山一带。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产卵地环境变化、水污染等问题,曾为东海四大经济鱼类之一的带鱼也是盛极而衰,呈明显衰退趋势。舟山水产品出口行业协会人员介绍,“渔民反映带鱼越来越难捕,捕鱼技术在提升,捕捞的范围越来越小,没资源了。
海鲜从批发环节下一步就是到了零售市场。清晨6点,摊贩张保家和伙计张健开车到京深市场进货。张保家的岳父岳母已经在朝阳区三源里菜市场经营海鲜摊位近20年,张保家3年前开始在这里帮忙,负责进货、送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