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客》第510期:车间出品
网易图片 2016-05-20
计划经济时代,工人和机器、产品一样都是生产流水线上的一环,皆是车间出品,由他们保障了工厂的正常运作。这些车间出品承载的工业记忆就像一道划痕,让我们了解到,是谁在历史长河中为中国的现代化“埋单”。 图片由重庆原化龙桥地区多家工厂提供,摄影师王远凌、马力整理 编辑/刘书琪 (这些关于工厂的老照片目前正在重庆美术馆进行展览,展览时间为2016.5.11-2016.5.22)
因为以前加工产品主要使用的是车床,所以那时便把放车床的房间称为车间,之后引申为工人工作的地方。车间里有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机械设备,产品等。图为工人使用车床组图。
重回工厂1959
在那个时代,工人和企业在计划体制下存在相互依赖关系,不只简单的劳资关系。工人集体不光是生产产品,还生产着社会荣誉。图为产品试制成功后工人向党报捷。
集体主义思潮盛行下,依附关系的存在使得工人存在部分创造力。工人会主动参与各种竞赛,改善机器性能和参加工会活动等。工人动手能力很强,会自己进行工具制造。图为工人与自己成功改制的机器合影。
但车间制度的存在和集体主义思潮的盛行导致工人也变成了流水线上的一环,失去了部分主观能动性。图为工厂先进工作者与自己成功改装的机器合影。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的特点是组织渗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单位是城市社会的细胞。在此基础上,“工人”是种固化的身份象征,工人在单位中享受特定的福利待遇,工会是附属于组织的群众机构。这种单位制度内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而且囿于国企的福利和档案限制。图为工厂先进工作者与自己成功改装的机器合影。
建国之初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民众经历一系列的培养教育后被冠以工人的荣耀称号。而人类劳动因为主要“受社会和文化发展出来的认识能力的指导”,可以从事范围广泛的生产活动,并具有潜力。图为工厂先进工作者与自己成功改装的机器合影。
那时候,工人虽然也是劳动者,但却是和机器打交道,有技术,吃供应,有劳保,还是“领导阶级”。以厂为家,工人也乐在其中。厂里有福利房,年老后拥有铁打不变的退休金,这不止是物质好处,而是一个阶级的内心骄傲。图为工人与试制成功的机器合影。
图为1959年的生产车间。
图为1959年的生产车间。
哈里·布雷弗曼 在《劳动与资本》书中提到:资本和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的斗争——随着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工人的劳动技能在退化,工人丧失对劳动过程的控制,工人沦为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零件,越来越多的从事简单乏味、精确到秒的机械动作。工人的尊严依附于他掌握的劳动技能。图为1959年的生产车间。
仅仅在二百年前,一线工人和手艺人还仍是生产技术知识的储存库,他们在学徒制下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基础学科,大部分人横跨多个领域,并对科学上的新发现充满兴趣,很多数学家、物理学家、植物学家都是纺织工人,而在现在,科学家和工程师垄断了知识界,生产工人被排除在外,工人阶级在智力和学识上的衰败速度,几乎与资本的积累同步,劳动者之间的分化也由此产生。图为1959年的生产车间。
而现在生产力的增长源泉从一线操作车间移到了实验室,整个科技革命变成一种生产方式,科学本身也变成资本。“这才是科技革命的关键性的革新。”——《科学——工业革命》的小册子里说,“科学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蒸汽机’,总体科学家则是总技师。图为1959年的生产车间。
中国的工人阶级曾被抬到高位,也在现今生活中被遗忘到一个低位。《二十四城记》中赵刚说:“工厂就像一个摇篮和鸟笼,在那个时代特别温暖和有保障,时代变了,人长大了,必然要离开摇篮,但在摇篮里呆久了,甚至忘记了走路的本能。你能恨摇篮吗?即使你离开了工厂,它的影响也左右了你的一生。”图为1978年工人在车间前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