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60|回复: 2

[史地人物] 《中国人的一天》第2330期:从钢铁工人到专职司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17 12: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腾讯网  2016.05.18
从钢铁工人到专职司机
本期作者:张伟 汪艳


2330.jpg
今年,几万武钢人处于命运转折的路口。这一次,我们走访了一些司机,一些人还在“红钢城”工作,一些人已离开曾经的荣耀和光环。(图/张伟 文/汪艳)



1.jpg
在超过半个世纪的时光里,武钢再造了武汉青山区,为数万家庭数代人提供了旱涝保收的铁饭碗,武钢职工的身份也闪耀着光芒。曾经,身着米黄色、白色工服,行走十里钢城的武钢人是让“城”外人羡慕的身份。时代和政策几度变迁,如今钢铁行业日薄西山,武钢人越来越有危机感。上个月,《中国人的一天》栏目就曾推出过武钢人的故事《走出武钢,47岁的他成为年轻律师》。(图/张伟 文/汪艳)




2.jpg
在去产能、供给侧改革的大潮中,武钢减员的消息从去年就开始发酵,几万人处于选择命运和被命运选择的路口,个中滋味正是当下经济转型的真实一幕。武钢从新中国的功臣、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辉煌,也经历了1997年国企改革大裁员和这次去产能的职工分流潮,很多人的命运因此被改写。每一次身处风浪中,很多人的骄傲一落千丈,不知何去何从;很多人经过烦躁、埋怨重新调整心态找工作;很多人在观望,没有勇气从体制中逃离出来。




3.jpg
这一次,我们走访了武钢的一些司机,一些人还在“红钢城”中日复一日的工作,一些人已经离开曾经的荣耀和光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徘徊在十字路口时,都在寻找前方的道路。贾光新,1989年进入武钢。在今年的转岗分流潮中,他体味到了一夜间命运变迁的复杂滋味,几番努力,他应聘到青山区公安分局做辅警,收入一下子降了好多。但相比很多一线工人,他觉得自己还算是幸运的。




4.jpg
在武钢的27年间,贾光新一直从事办公室行政类的工作,很早,他就学会使用286、386的电脑,参与编纂过《武钢灵乡铁矿志》,记录矿厂的历史,会用电脑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这为他成功转岗带来便利条件。工作以外,他爱琢磨、爱钻研,2010年申请成功了一项专利,是能让人很快入睡的按摩床垫。




5.jpg
贾光新对分流的安排没有怨言,毕竟武钢曾经造就了他们。在武钢时,基本工资+奖金+福利,贾光新每个月能有四五千的收入,这在武汉算是中等收入水平,但转岗后的收入大不如从前了。女儿正在读大一,处处都是用钱的地方,生活压力陡然增加了好多。新工作也不算忙,上一天班休一天,他思来想去要把时间利用起来,就去开出租车吧。贾光新贷款买了辆雪铁龙爱丽舍,已经开了一个月快车。




6.jpg
周江涛,1990年进入武钢。父亲在武钢工作了37年,母亲在武钢汉阳钢厂,姐姐在钢管厂,他在冶金公司钢丝绳厂,是名副其实的“武钢之家”。钢丝绳厂的工作属于计件做事,很机械化,几年都没有变过,那时候他觉得这种铁饭碗不一定能管多久。




7.jpg
在武钢学到的技术在社会上派不上用场,他一直很担心未来要怎么办,不像父辈们将武钢子弟的身份作为一种荣耀。1995年,周江涛选择了辞职。后来,周江涛陆续做过建材生意,开过大货车、旅游客车,也开过出租车,在星级出租车评比中拿过二星。




8.jpg
周江涛保留着离职时的文件,这是他人生的转折,也是对武钢的纪念。




9.jpg
每天在外面跑车,他渐渐了解移动出行市场的火热,就想着再买辆车专门跑快车。周江涛每天早起,晚上跑到七八点,或者接孩子下晚自习一起回来。孩子今年高三,马上就要高考了,他希望能考上个好学校。周江涛庆幸从武钢出来的早,年轻时的不懈努力才过上现在不错的生活。
 楼主| 发表于 2016-5-17 12: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0.jpg
林伟,1990年进入武钢。他所在的焦化厂不受这次分流的影响,收入和人员没有很大变动,但他还是感受到压力不小,因为工作量增加了。他目睹了武钢几次的起起伏伏,知道现在风浪又来了,国企的神话不会一直继续。




11.jpg
他在武钢的工作是两个白班,两个中班,两个夜班,这么一倒,就空出来一些时间,所以也想做点什么补贴家用。2014年,他了解到网约车这种新事物,可以充分利用起下班的闲暇时间,就开始开上专车了。在武汉生活了这么多年,一直没怎么出过青山,现在他才终于开始了解武汉三镇。林伟每天穿着白衬衫、黑裤子,上班时也不自觉地说普通话,人的精神状态很好,他觉得生活还是有奔头的。




12.jpg
赵昆,2000年进入武钢。三十多的年纪在武钢还算是年轻人,不受这次分流的影响,但奖金取消了,工资收入只有两千多。女儿正在读幼儿园,家庭生活开销不小,深思熟虑后,索性从这个体制中逃离了出来,他主动和领导说要辞职。




13.jpg
在武钢工作了16年,米黄色工装是他挥之不去的记忆。他很清楚地记得曾经做过一个梦,自己正睡午觉时同事推门而入,告诉他“赵昆,你要退休啦”。他从梦中惊醒,这一生好像什么都还没做,转眼就要退休了。




14.jpg
在兼职开快车的时候,赵昆每个月有一万多的流水,那时确实也很拼命,也尝到了甜头,时间自由,生活可掌控,这对他来说是最稳妥的选择。如今,赵昆是一名专职司机。他还总结出很多开车的小技巧,比如说在车头贴了个很大的蓝色五角星,乘客一眼就能找到车,节省了沟通的成本和时间。




15.jpg
彭志敏,1980年进入武钢,2001年6月下岗。那时,钢材堆在仓库里生锈,国营工厂纷纷改制,武钢职工的身份渐失光芒。他永远记得买断工龄时补偿了15698元,生活垮掉就在一夜之间,不知道该怎么办。他说那时还是挺恨武钢的,但也明白时代一直在变,长江后浪推前浪,总得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




16.jpg
下岗后再找工作时,招聘的人问他,你比我们老板年龄还大,你能做什么。因为会开车,他就陆续开货车、轻卡、出租车,拼命苦干,8年前买了房子,现在的生活还算不错。他觉得树大好乘凉,在最热门的移动出行领域试试总不会有太大问题。彭志敏每天上午和老伴在家一起带带外孙,下午再出去开车,自己也没什么其他的技能,老老实实赚点辛苦钱就好。




17.jpg
刘宗明,1988年进入武钢。武汉人中流传着“家有武钢,心里不慌”的老话,他觉得这话在从前的确不错,武钢的巅峰时期三口之家米面粮油衣食无忧,这是当年国企制度的好处,现在不太适合市场化发展了。




18.jpg
作为武钢的老职工,他看着青山近些年的变化,就像武汉的口号“每天不一样”,青山也每天不一样,三四层的房子变成了高楼大厦,从蜗居在武汉东北角的独立小城邦到现在繁华的地带,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城市变化。老刘很爱开车,又是个夜猫子,晚上就出去开一会儿快车,欧冠比赛那天,有个小伙子一直和他聊足球,特别投缘,到达目的地后没聊够,他们又绕着小区转了几圈。




19.jpg
喻银,2013年进入武钢。父亲在武钢炉窑公司,母亲在武钢实业公司,他在冷轧厂开吊车,当时当兵转业分到这里。今年的分流潮后,喻银明显感觉工厂里的人少了,每天出出进进的很多通勤车都坐不满。在武钢,他算是新人。工作三年半,时常会觉得枯燥单一,每个人都是流水线上的一环。他说自己也一直想在外面找事做,但考虑到结婚有孩子不久,现阶段还不能冒很大的风险。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17 12: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jpg
喻银对眼前的生活不太满意,他去年12月开始跑快车,想把闲暇时间利用起来,但他也会有担心,不知道这是不是个长远的事业,也不清楚自己能做多久。




21.jpg
尚晓龙,2006年进入武钢。他们全家都是青山人,最早他的爷爷从辽宁海城来到一冶,工作了一辈子,至今乡音未改,但对青山的认同更多。去年是他在武钢工作的第9年,工资一直也没怎么涨,年龄越大感受到生活的压力越大,索性就从武钢辞职了。




22.jpg
他说自己特别怀念小时候的生活,那时候每到晚上吃饭的时间,就端着碗去各家串门,每家的饭菜都吃一点,晚饭后和一群小朋友在外面玩儿,喝着武钢产的咸汽水,屋里传来打麻将的声音,那时候的生活很慢很温馨。而现在,生活节奏很快很匆忙,他想靠自己的能力创业打拼,走出来尽快适应社会,也希望慢慢能有更好的生活。




23.jpg
朱弦,2003年进入武钢,一眨眼就是13年。他说后来工作熟能生巧到闭着眼睛都会做,但时间长了也滋长了些惰性,少了些斗志,吃不饱饿不着的生活固然稳定,但并不能有更好的生活。




24.jpg
1998年,在武钢投产50年之际,厂里的职工每人发了枚纪念银币,朱弦的父亲一直保存着。




25.jpg
每天有时间的时候朱弦会开车出来转转,没指望能赚大钱,赚点零花钱还是可以的。从《中国好声音》走出来的贝贝也生活在青山,介绍职业时说自己在开专车,录节目之前,她的确在青山开专车。




26.jpg
黄欣,2004年进入武钢。黄欣从小就生活在“红钢城”,他现在结婚住的房子还是爸妈分的福利房,自己非常不好意思。他说全家还是从武钢受益不少,但现在不会有一辈子靠武钢生活的想法了。




27.jpg
黄欣工作的时候有一阵子生病了,休息一段时间后觉得高温高热的工作环境实在不适合自己,就想做点其他的事情。他的女儿正在上幼儿园,每天7点送过女儿后,他也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孩子越来越大,生活的负担也越来越重,他希望早日买上自己的房子。




28.jpg
周清华,1988年进入武钢。2009年他出来创业,现在经营着一家汽车租赁公司。作为“钢二代”,他有挥之不去的武钢情结,总想为武钢分流工人做点什么。到底有多少从武钢走出来的司机,没办法统计,但周清华估计,可能要有一万人。“在青山,家里有车的武钢人都去做滴滴司机了。”周清华说,坊间也流传着离岗工人“男人开车,女人去超市”的段子。再加上青山原本偏远,人们有打车的习惯,青山的移动出行市场一直还不错。




29.jpg
被劝离的人固然不甘心,留下的也并非就此高枕无忧,每个人都很忐忑未来的路要怎么走。产业工人在近半百的年龄面临新困境,人生从头再来,可想而知会有多少困难和压力。但现在时代不同了,移动互联网带给生活的诸多改变,也包括现在就业的新选择。




30.jpg
从空中看,武钢原来的家属区四合院组成了一个个巨大的双喜字,红色的三层楼是武钢工人居住的地方,几十年来,这片“红钢城”困住了那里的人,他们没有勇气挣脱,也不敢往外走,而现在,很多人都要重新开始。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2 02:15 PM , Processed in 0.08164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