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网 2016.05.18
从钢铁工人到专职司机
本期作者:张伟 汪艳
今年,几万武钢人处于命运转折的路口。这一次,我们走访了一些司机,一些人还在“红钢城”工作,一些人已离开曾经的荣耀和光环。(图/张伟 文/汪艳)
在超过半个世纪的时光里,武钢再造了武汉青山区,为数万家庭数代人提供了旱涝保收的铁饭碗,武钢职工的身份也闪耀着光芒。曾经,身着米黄色、白色工服,行走十里钢城的武钢人是让“城”外人羡慕的身份。时代和政策几度变迁,如今钢铁行业日薄西山,武钢人越来越有危机感。上个月,《中国人的一天》栏目就曾推出过武钢人的故事《走出武钢,47岁的他成为年轻律师》。(图/张伟 文/汪艳)
在去产能、供给侧改革的大潮中,武钢减员的消息从去年就开始发酵,几万人处于选择命运和被命运选择的路口,个中滋味正是当下经济转型的真实一幕。武钢从新中国的功臣、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辉煌,也经历了1997年国企改革大裁员和这次去产能的职工分流潮,很多人的命运因此被改写。每一次身处风浪中,很多人的骄傲一落千丈,不知何去何从;很多人经过烦躁、埋怨重新调整心态找工作;很多人在观望,没有勇气从体制中逃离出来。
这一次,我们走访了武钢的一些司机,一些人还在“红钢城”中日复一日的工作,一些人已经离开曾经的荣耀和光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徘徊在十字路口时,都在寻找前方的道路。贾光新,1989年进入武钢。在今年的转岗分流潮中,他体味到了一夜间命运变迁的复杂滋味,几番努力,他应聘到青山区公安分局做辅警,收入一下子降了好多。但相比很多一线工人,他觉得自己还算是幸运的。
在武钢的27年间,贾光新一直从事办公室行政类的工作,很早,他就学会使用286、386的电脑,参与编纂过《武钢灵乡铁矿志》,记录矿厂的历史,会用电脑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这为他成功转岗带来便利条件。工作以外,他爱琢磨、爱钻研,2010年申请成功了一项专利,是能让人很快入睡的按摩床垫。
贾光新对分流的安排没有怨言,毕竟武钢曾经造就了他们。在武钢时,基本工资+奖金+福利,贾光新每个月能有四五千的收入,这在武汉算是中等收入水平,但转岗后的收入大不如从前了。女儿正在读大一,处处都是用钱的地方,生活压力陡然增加了好多。新工作也不算忙,上一天班休一天,他思来想去要把时间利用起来,就去开出租车吧。贾光新贷款买了辆雪铁龙爱丽舍,已经开了一个月快车。
周江涛,1990年进入武钢。父亲在武钢工作了37年,母亲在武钢汉阳钢厂,姐姐在钢管厂,他在冶金公司钢丝绳厂,是名副其实的“武钢之家”。钢丝绳厂的工作属于计件做事,很机械化,几年都没有变过,那时候他觉得这种铁饭碗不一定能管多久。
在武钢学到的技术在社会上派不上用场,他一直很担心未来要怎么办,不像父辈们将武钢子弟的身份作为一种荣耀。1995年,周江涛选择了辞职。后来,周江涛陆续做过建材生意,开过大货车、旅游客车,也开过出租车,在星级出租车评比中拿过二星。
周江涛保留着离职时的文件,这是他人生的转折,也是对武钢的纪念。
每天在外面跑车,他渐渐了解移动出行市场的火热,就想着再买辆车专门跑快车。周江涛每天早起,晚上跑到七八点,或者接孩子下晚自习一起回来。孩子今年高三,马上就要高考了,他希望能考上个好学校。周江涛庆幸从武钢出来的早,年轻时的不懈努力才过上现在不错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