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网 2016.05.11
深山茶客:皖南红茶背后的女人
本期作者:晓先 江雨
每年清明后一周左右,新老茶客在领头人的带领下来到安徽祁门县,采摘一种自然的美味。这种植物生长在山坡山凹及低山之顶,即为祁门红茶。(图/文 晓先 江雨)
四月,雨后的皖南山区满山翠绿,云雾环绕。每年清明后一周左右,新老茶客在领头人的带领下来到安徽祁门县,采摘一种自然美味。这种植物生长在山凹及低山之顶,植物鲜叶叫茶草,经过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程序后,带着似花似蜜似果的香气,名为祁门红茶。祁门茶树多生长于山坞深谷中,机械难以到达;适宜的温度下新芽长势喜人,一天一个价,须及时采摘,四面八方奔赴深山的茶客便解了当地茶农的燃眉之急。(图/文 晓先 江雨)
祁门,位于安徽南端,黄山西麓,境内山峦起伏,清溪纵横,“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其中,与国家自然保护区牯牛降毗邻的历口茶园以优质的自然条件,清澈的灌溉泉水自古盛有美名。历口茶园就位于祁门历口镇环砂村背后,这里也是一个千年古村落。
今年,茶园雇佣了43名茶客,都是清一色女将。她们平均年龄在55岁以上,其中最大的已经67岁了,年轻人仅有两个。在3个组织者的带领下,清明后一周,茶客分批来到茶园,按照老规矩,车费、住宿、日常吃喝均有雇主负担,为了照顾茶客们的习俗,雇主还单独雇了一位江西厨师,为茶客们烧水做饭。
一山之隔的江西浮梁,是祁门茶客的重要来源地。祁门本地人家中多有茶树,清明到谷雨间,出产的茶叶品质好,价格高,本地人多半优先在自家茶园采摘。早些年,茶园土地流转时,企业承诺顺应当地民俗,春茶采摘季从外雇佣采茶客,夏茶则优先用本地人。早晨7点钟,茶客们准时上山。她们每天工作9个小时,要在这里呆上20多天。
采摘工作细致琐碎,工期密集短暂,从事手工采摘的多为中老年农村女性,作为职业采茶人,每年到祁门的茶客要只身出门20多天,收入大约3000元,对于赋闲在家的她们来说,这是笔不错的收入。王秋菊今年59岁,起初是跟着弟媳妇到“山那边”的茶园看看,后来学会了,就加入采茶大军。这是她第三年采茶,“最小的孙子都8岁了,家里也不需要我干啥,趁着能动,赚点零用钱,昨天一天摘了十几斤,算算能拿100多块钱,挺好的。”
头一夜的雨让茶叶疯长,茶客们加快手中的速度,却丝毫不能影响质量。一芽两叶,是手工红茶最好的雏形,而对于单单冒尖的的芽尖,王秋菊却不会采摘,只有这样,才会有持续的一芽两叶,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茶客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谢秀云今年28岁,第四年到祁门采茶,“历口茶园差不多每一棵茶树都采过,第一年不会,跟着妈妈来烧饭,第二年开始学,刚开始采的很少,现在好多了。”谢秀云如今有一个5岁的女儿,出门采茶的时候孩子交给婆婆带,丈夫在江西老家做装修生意,家庭不错的她解释做茶客的原因是,“想出来看看,而且以后孩子大了,手上有点钱终究是好的,女人嘛,需要独立,我的姐姐和妹妹都是老师,我虽然文化差点,但也不能过得差。”
59岁的刘领莲有一儿一女,都已经成家了。她说在家里呆着太寂寞,喜欢出来打工,挣点钱。
茶客们一天不断重复着相同的动作,手上沾满了茶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