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 宁舟浩 编辑 | 秦翼 新浪图片出品 2016-04-29
梨园旧影与新声
图/文 宁舟浩
2016年4月25日,梅葆玖先生逝世,一个京剧时代仿佛也随之落下了帷幕。
向前追溯到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一朵艺术奇花由此孕育萌芽。京剧,已粉墨登场二百年。随着时代变迁,大师逝去,经受着现代潮流的残酷冲刷,一面侵蚀,一面生长,余韵不绝,靠的是一代代梨园子弟衣钵相传。十年间,摄影师用相机记录下这些守望京剧的梨园群像。
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京剧以优美的唱腔、精彩的对白,考究的表演、惊险的武打博得“国粹”之名。像其他古老艺术一样,在经历了漫长的孕育、盛极一时的灿烂之后,历史车轮把京剧带到现代。工业化、传媒方式风驰电掣地发展,电影、电视、网络接力棒般抢夺着人们的注意力。娱乐活动的极大丰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让京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如今,人们越来越难以欣赏它拖沓的情节、缓慢的节奏、“听不懂”的台词,以及“老掉牙”的古老故事。
2004年,济南。距离演出只有不到一天了,门票却还有很多没卖掉。京剧团和北洋剧院在市内设了好几个售票点,早在演出前一周就开始卖票,票价也只有区区10块钱,戏票依然几乎无人问津。要知道,在济南看一场港台过气歌星的演唱会最便宜的门票也要60块钱。与场面火爆的演唱会相比,京剧院中寥寥无几的观众,决定了京剧演员微薄的收入。
一名具备了嗓音和身体条件的儿童需要接受6-10年的严格训练才能成为一名普通的京剧演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能依靠表演京剧养活自己,很多中、青年京剧演员只能在失业与改行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
距开演还有30分钟。顶着严寒,81岁的胡逊老人赶到济南北洋大戏院,提前半小时入场,偌大的剧院里只有他一个人,这冷清让他坐立不安。这所始建于1905年的老剧院的舞台上,曾经站过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老人清楚地记得:1954年马连良先生来这里演出,他半夜三点来排队,也没能抢到一个靠前的座位。《秦香莲》是场好看的大戏,如今却连抢座的人都没了。
北洋大戏院后台,剥落的墙皮下,露出不同年代的砖瓦。由于缺乏经费,剧院已多年没有装修维护。57岁的田家里在等候上场,他在《秦香莲》中饰演一位太监。在剧团里,他已经是“老前辈”,更多的年轻演员活跃在舞台上。剧院缺少单独的化装间,快要上台,年轻的女演员躲到门后,叫男演员背过身去,匆忙换上戏服。与光鲜规整、有板有眼的台上相比,后台总是充满了酸甜冷暖的人间烟火气。
年轻的实习演员似乎总是无忧无虑,只要从台上下来,他们便马上摘下盔头、髯口聚拢成一圈,央求那些曾经跟过电视剧组或出国演出过的老演员们讲讲见闻,讲述者口若悬河,倾听者津津有味。这种短暂的精神旅游很快会被舞台监督火气十足地打断,他们随即扶正盔头,挂好髯口,匆匆冲向舞台,找准锣鼓点跺着方步上台,在正在上演的古老故事中客串一把,下台之后,又重新接茬进行他们的精神旅游。
与这些不知愁滋味的实习演员相比,有一段工作经历的中、青年演员则低调得多。他们在候台时极少闲聊,他们会微笑着同后台的每一位演职员打招呼,会很仔细地化妆、熟悉台词、酝酿感情,已经没有那么多热情去奢望什么。他们只希望登台的时候能在看到多一点的观众,他们关心的是每场演出10块钱的补助是否能按时发放——因为剧团已经十多年只能发60%的工资了。
经济的不宽裕,让演员们常常要另寻“兼职”。春节期间,剧院安排张磊穿上戏服,在济南一家大商场里扮财神,给过往的顾客发放糖果,每天可以拿到100块钱。这样简单的活儿,与京剧表演相比难度悬殊,收入却比在舞台上卖力气要多一些。马济生则参加了“商演”,在闹市区唱起了包公。这家大型商店为八周年店庆活动搭建了临时舞台,如今,商业活动更加倾向现代、吸睛的宣传方式,“请戏班”唱戏这项传统庆祝方式日渐稀少。
除了靠演员“兼职”,戏院也常常要“兼职”。许多剧院大部分时间用来放电影,以勉强维持基本的运转费用。港台的京剧票友常常会出高价,邀请内地专业京剧院团为自己配戏。并没有外人想象的尴尬,港台票友不菲的资金投入,改善着专业剧团的经济情况,他们对京剧的真挚热爱,也激发鼓舞着梨园人。
与有固定戏院可演的正规剧团相比,流动的小剧团要承受更多奔波的艰辛。
2015年11月7日,浙江温州龙港镇的流动京剧团的舞台上,大屏幕里正在放热播的电视剧,用来在传统演出开始前招徕观众。演员这次演出在龙港镇的一处寺庙里进行。按照当地的风俗,演出期间,剧团所有成员的吃、住都在寺庙里。
一整场武戏下来,29岁的武生演员张家强褪下戏服,擦汗的毛巾可以拧出水来。京剧表演绝非轻松的行当,每场戏都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张家强加入温州鑫海京剧团已经五年,每年大约演出300天,每天收入约200元,在剧团里已经算是中等收入。李健则要在演出的间隙照顾幼小的女儿。4年前,她与同剧团的演员梁丽森结婚,如今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流动剧团奔波不定,大女儿只能交给老家的父母照看,小女儿则由夫妻二人带着,随剧团一起生活,成为了生在剧团、长在剧团的新一代。
2007年11月25日,摄影师在北京京剧院梅团排练厅见到了梅葆玖先生。他正在排练《贵妃醉酒》,头发梳得一丝不乱,面容含笑,眼神明亮,待人亲切。18岁开始,他便与父亲梅兰芳先生同台演出,一生致力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发展。如今,斯人虽逝,梅派艺术却与京剧艺术一起,生生不息于世间流传。
二百年过去,京剧依旧在遵循着自己的方向,走过或狭或阔的路途。身后,无数大师闪耀如星,身前,永远道阻且长。愿这朵人类艺术奇花常开不衰,芬芳永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