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61|回复: 3

[史地人物] 《活着》No.569:劳动节特刊:“CBD”民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28 11: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5-8 01:26 AM 编辑

腾讯网  摄影/《工人日报》王伟伟  编辑/邹怡  2016-04-29
CBD的建设者
撰稿/工人日报 王伟伟

1月24日是2016年春运首日,北京室外最低气温零下12摄氏度。上午10时35分,在北京西站等候了两个多小时的孟玉东终于和三位工友扛起铺盖踏上回河南老家的旅程。今年是孟玉东来北京务工第10个年头,也是他第10年参与北京CBD(中央商务区)的建设。

张文富是孟玉东的工友,孟玉东走的那天他还和拆卸脚手架的大伙儿等待寒潮后开工的日子。对于他们来说,比回家更着急的是尽快把手头的工作做完,好领到这一年的工钱。

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分属不同的劳务公司,彼此甚至不清楚对方的姓名,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北京CBD的建设者。他们长年工作的地方是北京标志性建筑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孟玉东今年35岁,是一名泥瓦工,他已经不是第一次参与CBD的建设了。10年前,当时还是小伙子的他跟着包工头来到北京,参与建设的第一项工程就是现在被人们熟知的央视新大楼。“别人是在家看CCTV,而我是在给CCTV盖楼。”这个经历是孟玉东回到老家后最愿意分享的谈资。“只可惜,自从修好后就再也没进去过,也不知道台长的办公室搬到哪儿了。”孟玉东站在国贸三期B座45层的工地上望着对面的央视大楼,不止一次地在心中追问。他正参与建设的国贸三期B座建成后将与目前“北京第一高”的国贸大厦组成“国贸双璧”,构成国贸地块的完整拼图。

张文富与孟玉东一同见证北京CBD的成长。

张文富所在的施工队负责搭建工地上的脚手架,他们来自四川,在四惠附近租住了两间不足20平方米的平房,8个人租一间,月租金1200元。每天早上6点,他们需要骑车半个小时到3公里之外的工地上。

2015年11月26日,国贸三期B座正式封顶,整栋大楼玻璃外墙的安装进入了最紧张的施工阶段。然而,这次寒潮的入侵,不仅打乱了他们的工作计划,过年回家的日子也不得不往后拖了。每次当家人问起何时结算工钱时,同样没有答案的张文富都会用几句不相关的话搪塞过去。“谁不想拿着工钱欢欢喜喜回家过年?”张文富慨叹道。

与张文富们相比,在CBD核心区Z15地块上负责钢结构安装的陈长兴则幸运得多。1月23日,在劳务公司顺利结算完工钱后,他和50位老乡一同登上了返乡的大巴车。在1200多公里外的湖北十堰,提前一周返乡的妻子已经把家收拾干净。

陈长兴所在的CBD核心区Z15地块在建的高楼正在创造北京未来的新高度——528米的“中国尊”。负责这栋大楼钢结构安装的工人大都和陈长兴一样来自湖北。他们居住的活动板房是由大楼的总包公司提供,里面有食堂、洗澡间、热水房,还有空调和电视。“至少这儿像个集体,有熟络的人。”陈长兴满足地说。

河南的孟玉东、四川的张文富、湖北的陈长兴,他们只是CBD万千建设者中的普通农民工。他们能如数家珍地记起参与建造的每一栋大楼,从央视新大楼到国贸建筑群,再到528米的“中国尊”。然而,在这个拥有2100多万常住人口的北京,却很少有人会知道是谁建造了这座城市的CBD。

【完】
 楼主| 发表于 2016-4-29 12: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0.jpg




1.jpg
位于北京东三环的国贸CBD,是北京乃至中国现代化城市形象的重要缩影。这里每天除了皇家壳牌石油、苹果、沃达丰等知名公司的白领们穿梭其中之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农民工在这片大工地参与城市建设。




2.jpg
27岁的黄兵来自四川,他是北京国贸三期B座的一名脚手架工人,黄兵和他的工友每天需要将搭建脚手架的钢管统一码放整齐。




3.jpg
37岁的孟玉东是黄兵的工友,为了生计,他16岁时就出来在北京打工。他正参与建设的国贸三期B座建成后,将与目前“北京第一高”的国贸大厦组成“国贸双璧”,构成国贸地块的完整拼图。




4.jpg
北京冬季的雾霾严重,工地给工人们配发了口罩。但是这种防霾口罩让他们感觉呼吸困难,所以很多人也选择不戴。




5.jpg
每天中午,附近工地的工友都会在路边购买午饭,一份自助午餐的花费是10块钱。在国贸CBD附近,大部分饭店的人均都在60元以上。但这样廉价的午餐卫生条件的确堪忧,由于平时饮食不是很卫生,治疗肠胃炎的药品是每个工人的必备。




6.jpg
与国贸三期B座一街之隔的中国尊工地外,一名工人在报刊亭浏览当天的报刊封面。对于他们来说,这些精美的报刊售价都赶上他们一天的饭钱了。




7.jpg
为了节省交通费用,黄兵和工友经常骑车上下班。虽然他们在城市中心的CBD工作,居住的工棚却往往在四惠、望京甚至燕郊这样偏远的地方。




8.jpg
下班后,黄兵与工友在位于四惠附近的一间平房里聊天。这间房子是他和8位工友一起租住的,每个月1200元租金。




9.jpg
十余平米的出租房里,摆放着4张上下铺,显得十分逼仄。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29 12: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0.jpg
受寒潮影响,他们所租住的平房水管冻裂,不能在出租房里做饭的黄兵和工友们,只好到附近的餐馆就餐,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11.jpg
零下十几度的夜晚,没有暖气,黄兵和工友们只好裹着被子聊天。




12.jpg
位于望京某处的职工之家也居住着CBD的建筑工人,这里的宿舍是一排排彩钢房,与黄兵他们简陋的出租屋相比,条件相对来说好了许多。但由于彩钢房的澡堂里没有热水,工人们必须事先打好热水来洗澡。




13.jpg
吃过饭后,工人们围坐在一间屋子里看电视。看电视、聊天是他们一天当中为数不多的消遣。




14.jpg
1月23日,是工人们返乡的日子。返乡前的晚上,一名工人正在与家人联系回家前需要购买的年货。




15.jpg
结工钱的日子,湖北的工人们来到了位于北四环附近的劳务公司核对工资单。如果工资单无误,劳务公司会将一年的工钱打到他们的银行账户里,而后他们就可以带着今年的收入踏上返乡的旅程。




16.jpg
一名还没拿到工资单的工人正在劳务公司的走廊里与工头通话,他希望能尽快拿到工资单,以便能赶上下午开往西安的火车。




17.jpg
拿到工钱的陈长兴回到望京彩钢房里准备返乡。回家前,他把皮鞋拿出来认真地擦亮。当天下午,他将和工友们一起乘坐大巴车返回1200多公里外的湖北十堰老家。




18.jpg
一个年轻的小伙子的桌子上摆放着一瓶即将用完了的香水瓶。他说,这是与女友见面的必备“神器”。




19.jpg
37岁的于栋梁回家前买了一台移动电视作为礼物带回家。他有三个孩子,大女儿12岁,大儿子10岁,小儿子才4岁。家里只有一台电视,每次三个孩子都争抢遥控器,有了这个移动电视后,孩子们就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29 12: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0.jpg
春节过后,工人们陆续返京。年前受天气影响来不及洗涮的衣物,趁着天气好都洗干净晾了出来。




21.jpg
刚复工不久,晚上,几位雀友又坐到了一起开始“砌墙”。




22.jpg
孟玉东的微信头像是著名的央视“大裤衩”。10年前,孟玉东跟着包工头来到北京打工,每天有100多元的收入。当时,他参建的就是“大裤衩”。这令第一次来京打工的孟玉东感到兴奋,“以前天天在家看CCTV,而我现在却在给CCTV盖楼。只可惜,自从修好后就再也没进去过。”




23.jpg
孟玉东与工友正在搭建脚手架,危险的高空作业他已经习惯。在他身后的大楼,可以说是一张张北京现代化的名片,他似乎与这些大楼产生了关联,但又好像没什么关系。




24.jpg
一名工人将自己的名字“刘二”贴在了工地的水泥柱上。在这个现代化建筑密集的区域,很少有人知道建造者的名字,他们也成了这座城市里最默默无闻的建设者,就好像一颗螺丝钉被嵌入了城市的建设中,重要却又渺小。




25.jpg
晚上6点多,最后一班工人乘坐大巴车返回宿舍区,他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见证者CBD的成长与变迁。北京的政策、房价与生活成本让他们对定居于此望尘莫及,可他们支撑着北京庞大的基建工作正常运转。这些CBD下的民工们,就好像一颗螺丝钉被嵌入了城市的建设中,重要却又渺小。




26.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2 10:02 AM , Processed in 0.05138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