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6|回复: 1

[史地人物] 《中国人的一天》第1771期:铁轨上的大蓬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18 10: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4-18 09:26 PM 编辑

腾讯新闻   2014-11-06


1771.png




1.jpeg
坐火车自然是卧铺舒服,但如果一年四季都在卧铺车上生活,那就另当别论了。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的工作是维修铁轨,他们生活在卧铺车厢,工作的地点随着车厢而流动,他们把这个绿皮车改造的“家”称为大篷车。图为2014年10月28日,陕西咸阳,大修工程搬到哪里,这列绿皮客车改造成的宿营车就随之开到哪里。(华商报记者 闫文青/图 周沐辉/文)




2.jpeg
宿营车都是由绿皮客车或行李车改造,15节车厢中的5节住着147名职工,其他有餐车、发电车厢以及拉设备、材料的辅助车厢。因为维修铁路线变动性很大,施工地点经常是在野外,一般情况下,每次施工时间都是40天至三个月,职工们吃饭、睡觉、娱乐都只能在车上。图为“大篷车”外的卫星信号接收器排成一排,宿舍里的电视节目信号全部靠它们提供。




3.jpeg
“大篷车”上的女工宿舍,明显整洁很多,也具备了更多的生活气息,与铁路其他野外工作队伍一样,这里的女工数量很少,但不可或缺。




4.jpeg
一列“大篷车”配备一节餐车,为保证职工们吃好喝好,5名炊事员每天都要忙活8、9个小时。




5.jpeg
宿营车上空间有限,上厕所便成了最难解决的问题,为了不污染周围环境,职工们就近搭建了一个简易厕所,离开的时候要将其拆除并作掩埋处理。除了上厕所不方便,洗澡同样不方便。“每隔一段时间,单位会安排车拉大家到附近镇上的澡堂子去洗澡。”一名职工说。




6.jpeg
为保证用电安全,“大篷车”特设一处公用开水房,清晨起床的第一件事便是拎起暖水瓶打开水。




7.jpeg
两只鞋绑上车窗晾晒,“大篷车”只能在铁道上停靠,车下很难找到晾衣服的地方。




8.jpeg
“大篷车”里的职工宿舍,不足6平米的屋子里一般住3人,两边是类似卧铺的架子床。两张架子床之间是桌子,桌子上有单位配的电视。除去床和桌子,房间里只剩下一个1米宽空间,两个人站起来,转身都有些困难。




9.jpeg
为了不影响铁路正常运营,“大篷车”通常只能选择偏僻道段停靠,车厢与护栏之间的通道狭窄,相向通过必须侧身相让才行。




10.jpeg
技术主管曹志昌和妻子一起住在“大篷车”里的“鸳鸯车厢”,他们是段上的双职工。曹志昌家在西安,虽然离家近,夫妻俩并不能经常回去,女儿只能由老人带大。 “女儿从小就跟我们呆的时间短,跟我们不太亲,说自己是留守儿童。”索秀琴哽咽着说。像他们这样的双职工在段里有4对。




11.jpeg
“大篷车”里餐车既是食堂,又是会议室,每日8时30分,全段班组长以上干部干部在这里集中开会布置全天工作。




12.jpeg
9月28日8时40分,几名工人拿着工具准备出发去工地,为保证换轨工作万无一失,许多工作往往需要提前7、8个小时完成。




13.jpeg
早上9时30分是全段职工早点名时间,之后即开午饭,郭师傅是“大篷车”上餐厅负责人,点名时候他会时刻观察,以便及时招呼厨师为大家开饭。




14.jpeg
周萍是段上的防护员,女工在工地上厕所极不方便,为了减少方便次数他们上岗前不敢饮水,下班回到“大篷车”之后经常能一口气喝干一大杯水。




15.jpeg
换轨一班工长马军将女儿的照片挂在宿舍,他与女儿已经4个月没见上面了。女儿在西安一所大学读大三,工地离得近却回不去,他只能看照片慰藉思念。




16.jpeg
上午11时30分,换轨工人走出“大篷车”准备前往施工工地,工地离宿营地10余公里,来往全靠大巴车接驳。




17.jpeg
王虎明是“大篷车”上的发电工,一天24小时不能离开车厢,为解烦闷,王师傅养了两盆花挂在车体外,每日浇养用以自赏。“这就是工作”,职工们说。
发表于 2016-4-19 12: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4 10:48 AM , Processed in 0.08144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