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震撼人心的水污染画面
凤凰图片 2016-04-08 22:10
4月5日《凤凰周刊》的一篇文章《水源地的秘密》再次让人们的目光转向饮用水安全的问题上来。长期以来,中国大陆的城市水源地水质信息远不及空气质量披露清晰。无论是不同部委发布的,或是同一部委不同时期发布的全国范围的“达标”数据,既缺乏细节解释,也从未披露不达标的地方。而在地方政府,公众能够看到的城市水源地状况更是以“达标”一笔带过,罕见具体数据。图为2010年,村民们没有自来水,只好在被严重污染的河流洗涤。 图片来源:绿色和平
由于不容易肉眼直观看出水源地实际情况,加上相关部门信息披露不够,所以也很少有人真正知道并关心,中国城市的集中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正处在各种威胁之中。相对于农村的分散用水,统一供水的城市居民几乎无法通过肉眼或是味道来判断饮用水的安全程度。“水源地”一词,更是陌生而遥远。图为2010年7月28日,吉林省永吉县境内发生特大洪水,永吉县经济开发区新亚强化工厂一批装有三甲基一氯硅烷的原料桶被冲入松花江中。事件发生后,吉林省迅速采取措施,在松花江沿途设置8道防线进行拦截。吉化公司已派出200多人组成的专业抢险队伍协助当地政府打捞。
城市饮用水多取自特定的水源地,经自来水厂处理,再通过管网进入居民家中。2015 年,环保部发布的《中国环境公报》显示:中国 329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 300 多亿吨,供饮3亿多人。图为2010年,宁夏第三排水沟的污水在惠农区和黄河交汇。图片来源:绿色和平
与空气一样,水源地也难免污染的威胁,水质状况显然同样值得关注与知情。图为2014年1月14日,湖北宜昌市夷陵区,鸦鹊岭镇新场村至胡家包地段,村民将约20头病死猪、大量生活垃圾扔在新场河河水、河道中,造成水污染、湿地污染。如何提高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加强对病死猪、生活垃圾的处理和监管,亟需有关部门采取强有力的有效措施。
水利部2011年前后核准的三批《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表明,中国所有省级行政区都有江河湖库作为水源。从这些触目可及的江河、湖泊和水库,地表水或流淌或聚集,经过自来水厂处理通过城市管网最终进入城市千家万户。图为2009年3月18日,武汉市武昌风光村官桥湖湖面,浮现长达约1.5公里的绿藻带,散发出阵阵腥臭。一条鱼儿耗尽生命突破官桥湖的绿藻“重围”。
地表水源在目前仍是中国大陆城市供水的命脉。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付青曾主持编制中国第一部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据她介绍,中国城镇水源包括天然的地表水源河流、湖泊,以及人工地表水源的水库,还有地下水三种类型。南方省市的水源地以江河湖库型的地表水为主,北方省市以地下水型水源地为主。但从供水量来看,中国城市地表水水源地供水比重超过地下水。图为一名记者从被污染的洛阳剑河中取水。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目前环保或水利部门统计的水源地水质“达标”标准令人存疑。因为政府部门实际是以地表水的水质标准来评价饮用水水源地,将三类水质统计为合格,三类以下均为不合格水源。即中国目前没有单独的《饮用水水源标准》,水源地水质的评价只是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执行。图为2011年9月,太湖湖面厚厚的蓝藻。
按照前述标准,地表水源水质分为五类:其中一类水质最好,四、五类水质最劣,只能作为工农业、景观用水。按照环保部的相关规定,城市集中式饮用水的地表水源最少不低于三类标准水质。但饮用水专家普遍认为,饮用水水源地应该采用指标更严格的二类水质要求,但若如此,中国的水源地达标率恐怕很难突破50%。图为2010年,三里河和八里河交汇处两条污水会合,污染更加严重。图片来源:绿色和平
由于当前的水源水质以“三类水”为主导,自来水厂必须通过上马预处理和深度处理装置,才能保证出厂水水质达标。但现实中,一些水厂未必符合要求。根据财新传媒的报道,2012年饮用水新国标强制执行时,全国仅有2%左右的供水企业上马深度处理设备。饮用水专家普遍认为,自来水水质不合格,水源污染是主要原因。若水源地能够满足二类水的达标要求,即便是采用最基本的“百年工艺”传统处理方式,自来水厂的出水水质也可基本满足现行国标要求。图为2010年,污水沿着村庄流过,牲口也不能喝河里的水。图片来源:绿色和平
事实上,环保部2015年年末发布的一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状况评估技术规范》的编制说明也承认了这一点。该文件没有采用传统的“三类水质”达标说法,专门用“二类水质”的说法指出:“2012年地级以上城市水源环境状况评估数据显示,按照二类水质的评价标准,水源达标比例远不能满足饮用水源水质安全的需求。”图为2010年,5个存储池的污水在半个月一次的小潮来临时排放到大海里,需要三天三夜才能排放完。图片来源:绿色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