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4-3 10:05 AM 编辑
腾讯网 Aug 5, 2015
战乱地区的中国使馆警卫
中国驻外使馆的安保,通常由所在国政府或使馆聘请的当地保安负责,在安全局势动荡的国家,中国自2004年开始派出武警负责外交人员的安全,根据公开资料,迄今已经先后向伊拉克、阿富汗、叙利亚和索马里派出了武警。
上月末,中国驻索马里大使馆所在的酒店遭遇自杀式炸弹袭击,造成至少15人遇难,数十人受伤,其中遇难者包括一名负责中国使馆安全警卫的武警战士。中国驻外使馆的安保,通常由所在国政府或使馆聘请的当地保安负责,在安全局势动荡的国家,中国自2004年开始派出武警负责外交人员的安全,根据公开资料,迄今已经先后向伊拉克、阿富汗、叙利亚和索马里派出了武警,而这些警卫大部分来自武警的精锐部队——“雪豹突击队”。 编辑:陈若冰
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为了安全起见,中国驻伊使馆人员在战争前全部撤离巴格达。萨达姆政权在美英联军的凌厉攻势下土崩瓦解,尽管大规模的战争很快结束,但伊拉克安全形势持续恶化,恐怖袭击时常发生。图为2003年8月,联合国驻巴格达代表处的运河饭店遭到自杀性汽车炸弹袭击,造成至少15人死亡,40人受伤。AFP
战争期间,中国驻伊使馆人员一直在安曼待命。萨达姆倒台后,伊拉克临时政府着力恢复与各国,尤其是大国和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2004年初,中国外交部宣布驻伊使馆准备复馆。当年2月15日,复馆小组由约旦启程赴伊拉克,小组由临时代办孙必干(右四)率领,其中7人来自外交部和商务部,另外6人是警卫人员。新华社记者 操风琴摄
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的相关条款,驻外使领馆馆舍和人员安全通常由驻在国进行保护。不过由于战乱,伊拉克领导人连自身的安全都难以保障, 不可能为外国使节提供额外保护,伊拉克政府与多国签署了特别协议,允许所在国的武装进入伊拉克保护自己的使馆及人员安全,中国也因此首次向外国派出武警携带武器保卫外交人员的安全。图为2004年2月16日,复馆小组组长孙必干在武警的护卫下抵达巴格达。 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摄
中国驻伊使馆馆舍在战争期间遭到洗劫,受到严重的破坏,复馆小组临时租住在巴格达曼苏尔饭店。抵达巴格达的当夜,警卫丁秀国就已经开始在巴格达驻地值勤,由于是陌生环境,当时他的胸前和身后背了两把枪。担负警卫任务的武警,来自于武警北京总队特勤大队,这支部队组建于2002年12月,是一支精锐反恐部队。2007年8月,该特勤大队被正式命名为“雪豹突击队”。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摄
2004年7月9日,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正式复馆,复馆小组负责人孙必干大使与工作人员和警卫人员合影。首批赴伊的6名武警官兵可谓是“千里挑一”,中校席栓柱指挥处置各种突发事件冷静如山、中尉李亚光有10年特战队员经历、二级士官苏军为特等射手、一级士官丁秀国爬16米的高楼仅用10秒、一级士官王志刚是擒敌能手和武器行家,二级士官武好精通防化专业和排爆。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摄
在当时的伊拉克,外交官出行随时可能遭遇危险。2004年6月,孙必干大使应邀赴伊拉克外交部,出席伊临时政府宣布组成人员名单仪式,李亚光、苏军贴身护卫,武好负责警戒。当天中午伊外交部大楼附近发生剧烈爆炸。地动山摇中,李亚光和苏军迅速用身体紧紧护住孙大使,武好把另一名外交官掩护在身后,迅速安全撤离,这次爆炸当场炸死15人。图为复馆小组警卫苏军(右一)和李亚光(右二)在伊拉克外交部护卫复馆小组临时代办孙必干。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摄
2004年7月15日,孙必干及使馆工作人员在巴格达实地考察备选临时馆舍的情况,武警战士在一旁贴身护卫。在伊拉克,每当枪声、爆炸声响起,官兵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用身体护住外交官。新华社记者 聂晓阳摄
2004年10月16日,中国驻伊使馆所在的曼苏尔饭店遭到一枚迫击炮弹袭击,所幸没有造成中国使馆人员伤亡。爆炸发生后,武警小组队长席栓柱(左二)组织武警战士召开会议部署安全保卫工作。在动荡的巴格达,警卫组官兵每人每天要站哨6个小时以上,他们最长的一次睡眠也没超过4个小时。新华社记者 申宏摄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警卫小组官兵们的组织纪律依然像在国内一样严格,他们甚至还在一个只有几平方米的狭小房间里坚持体能训练,以保持充沛体能和旺盛斗志。图为2004年7月19日,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警卫王志刚(左)和苏军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驻地利用脚靶锻炼。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