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4-1 10:10 AM 编辑
腾讯网 Jul 24, 2015
中日恩怨下的普通百姓
近日,由54名日本遗孤组成的“东京日中友好之会感恩团”在哈尔滨市方正县祭拜中国养父母公墓,仪式现场,这些已经人到暮年的战争遗孤,回忆起当年中国养父母的抚育之恩时仍然不禁落泪。
近日,由54名日本遗孤组成的“东京日中友好之会感恩团”在哈尔滨市方正县祭拜中国养父母公墓,仪式现场,这些已经人到暮年的战争遗孤,回忆起当年中国养父母的抚育之恩时仍然不禁落泪。这一幕令许多人动容,也让“开拓团”和“方正县”这两个曾经网络上引起许多议论的词语,再次映入读者眼帘。封面图片为日本遗孤、中国归国者东京日本友好之会理事长池田澄江在中国养父母公墓前潸然泪下。摄影:王凯 编辑:陈若冰
日本自1905年日俄战争胜利后,尤其在“9·18”事变侵占东北全境之后,便一直热衷于在中国东北开展移民活动,妄图通过移民来改变东北的人口结构,稳固在中国的占领。1936年8月,日本拓务省和关东军制定了《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做为国策,拟从1937年始,在20年内向中国东北移民500万人。图为1930年代,东北“千振乡”翻地的日本开拓团成员,这里规划建立能容纳四千余人的大城镇。FOTOE
在日本政府的哄骗、强迫利诱之下,许多原本生活贫苦、居于社会底层的日本农民,或为维持生计、或为逃避兵役,加入了前往中国东北的开拓团。除了开拓团外,还有大批日本军政人员、工商界人士也纷纷移入东北。截至1945年底,日本在东北移民人数达166万人。图为1930年代,日本开拓团村民。FOTOE
伪满洲国时期滨江省立开拓女子训练所。当时大批日本青年妇女在政府的鼓动之下迁至东北,经训练后和日本移民结婚成家,企图实现永远占领中国东北的目的。FOTOE
开拓团带有军垦性质,他们强占或以极低廉的价格强迫收购中国人的土地,然后再租给中国农民耕种,从而使500万中国农民失去土地,四处流离或在日本组建的12000多个“集团部落”中忍饥受寒,其间冻饿而死的人无法计数。图为伪满时期,东北农村,日本开拓团的妇孺。FOTOE
虽然开拓团目的是为了侵略,但当时日本作为亚洲最发达的国家,也将许多先进生产力带到东北,东北在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在农业方面,东北地区原先只有大豆、高粱和玉米等几种大田作物,产量低下。水稻最初在19世纪末由北迁的朝鲜人引种,日本进入东北后,开始大力推广水稻种植,水利系统的建设、良种的引入极大提高了大米的生产能力,东北的粮食结构开始发生改变。图为1930年代,东北的日本移民用机器脱粒。FOTOE
当时很多日本平民在“王道乐土”、“五族协和”的鼓动下前往东北,但现实并不如开拓民所想象的那样,东北滴水成冰,酷寒难耐。更糟的是,几年之后随着战局逆转,16岁以上45岁以下的日本国民均被列入征兵行列。开拓团中的强壮劳力也多被征去,余下的多为妇孺老弱。1945年日本战败,许多来不及撤离的关东军成为俘虏,开拓团民害怕遭受报复,惊慌之下四处逃散。图为1945年,辽宁葫芦岛向美军投降的侵华日军。FOTOE
战败的日本政府不仅无力协助这些开拓团民回国,甚至做出了让日侨“现地定居”的决策,这实际上意味着,日本政府抛弃了这些因国家错误而被困于海外的国民。据统计,在日本投降时,有100多万侨民滞留在寒冷的东北。图为1946年7月,长春,准备遣返的日本侨民和他们的行李衣物。FOTOE
当时有的开拓团声称接到了奉命回国的指示,有的则认为关东军的命令是要求他们集体自杀,大批日本平民及军人家属在“玉碎”和绝望之下自杀或被自杀,战争加上疾病,死亡人数有8万多人,余下的或被苏联掳去西伯利亚做苦力,或焦急等待回国。图为1946年7月,长春街头,一名日本侨民为归国盘缠而出售自制的生活用具。FOTOE
滞留在华的日侨中,大部分是妇女和孩子,年轻妇女担心途中遭遇苏联人,都把脑袋剃成秃子,脸上抹了锅底灰,把胸脯紧紧束起,想方设法把自己打扮成男人模样。图为1945年12月,沈阳街头,寒风中卖烟圈维持生计的日本女孩。FOTO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