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客》第494期:武钢“御寒衣”
网易图片 2016-03-22 06:10
2016年3月19日,数千位身穿工服的武钢员工参与了一场为他们量身定制的招聘会。作为“老国企”的员工,他们曾经手持“铁饭碗”,撑着中国工业的“脊梁”。而当钢铁行业由“寒冬”进入“冰冻期”,钢厂走上去产能之路,被分流的他们成为了武钢的“御寒衣”。王絮颖/编辑
事实上,武钢大裁员的序幕从2015年下半年便拉开序幕。在2016年全国两会召开时,武钢现任董事长公开表示,武钢员工数量将从现有的8万减至3万。这预示着本次钢铁裁员潮已正式从中小型民企波及大国企。图为2016年3月19日,武钢职工参加招聘会,部分求职者仍穿着武钢工作服。据悉,当天现场有330多家企业提供96个工种,逾1.2万个招聘岗位。现场求职登记5098人,意向成交2017人。视觉中国供图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简称武钢,是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曾在“大跃进”时期受到“重用”。图为摄影师拍摄武钢门口的毛泽东雕塑。Photo by Randy Olson/National Geographic/Getty Images
1999年8月3日,武钢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武钢2005年度的财报显示,该年实现销售收入533亿元,利润71亿元,利税112亿元。然而10年之后,武钢股份称2015年度亏损68亿元左右。图为2005年6月21日,上海,民众在观察包括武钢股份在内的股票走势。REUTERS/Ming Ming CC/mk
在钢铁行业效益较好的时候,武钢附近还曾出没“钢耗子”,专门偷窃钢厂里的金属制品。据悉,“钢耗子”会使用吊车、汽车甚至火车这些“作案工具”。图为2003年5月,武钢附近偷盗现象十分猖獗,武钢场内挂横幅严打“钢耗子”,武钢工人从横幅旁边走过。视觉中国供图
除了“钢耗子”,武钢周边还会出现非法小冶炼厂。图为2005年3月1日上午,武汉执法人员收缴各种小冶炼工具和设备。视觉中国供图
自上个世纪70年代起,和国内其他国营钢铁厂一样,进入武钢工作在当地算得上是一件非常体面的事情。当时很多高中生放弃考大学的机会,只为进入武钢职业技术学校,成为一名真正的“武钢人”。图为武钢工人在高炉前工作。REUTERS/Alfred Cheng Jin
“家有武钢,心里不慌”,“武钢人”的身份在当地曾经是种骄傲。在武钢,工作制基本上都是三班倒,每天工作8小时。实际上,在钢厂一线工作,每天都在与死亡作战。图为武钢工人在一线工作,不远处是熔化了的“钢水”。REUTERS/Alfred Cheng Jin
作为工业体系最基础的环节,武钢利用国营企业先天的优势,在数十年间发展为多功能的“社区大院”。武钢不仅有自己的学校、医院、公交专车和电影院等,甚至还有“武钢”商标的饮料和雪糕。图为武钢专车在市区运行。据当时的统计,武钢每年花费在学校、幼儿园、医院和公共交通等社会公共行业的经费开支高达5.4亿元。视觉中国供图
在2003年之前,30多万名的武钢在职职工、退休职工和职工家属一直享受公费医疗的福利待遇,就医只需缴纳10%-20%的医疗费用。但是,在2003年1月1日之后,“武钢人”告别了公费医疗,纳入武汉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网络。参保后,武钢人就医将按武汉市统一标准缴费,就医范围也扩大到全武汉市。视觉中国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