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42|回复: 1

[史地人物] 《中国人的一天》第1788期:非遗苗医药传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10 07: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3-10 06:43 AM 编辑

腾讯新闻  2016-11-23


Screen Shot 2016-03-07 at 7.39.39 PM.png




1.jpeg
他叫王增世,今年57岁,苗族,家住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望丰乡公统村,是家族的第八代苗医药传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医药的传承人。(图文/宁坚)




2.jpeg
早上7点多钟,王增世出门走进海拔2200多米高的雷公山采药。王增世自小跟着父亲学医,七八岁时就上山采药,到了二十岁左右开始为乡里群众看病。生活在山区里的苗族乡亲看病十分困难,赤脚苗医是他们健康的“守护人”。




3.jpeg
王增世非常痴迷于苗医药,在山上采集药物时,他会对每种新认识的草药都亲自尝试,论证药性。这是他在采摘可以治疗骨病的药根。




4.jpeg
王增世采摘的草药都是大山里的各种野生植物,在别人眼里看来,这不过是一种野草,可是在他的眼里却是给人治病的良药,特别是一些藤蔓之类的就是舒筋活血,散痛定神的“宝”。




5.jpeg
进山采药时他十分小心,除了留神脚下不要踏空之外,还得警惕四周的野兽毒蛇。很多名贵稀有的苗药都生长在雷公山的山顶和悬崖旁,采到那些草药非常不易。“大山里本没有路,都是采药人走出来的,不采药谁也不会走到这种偏僻荒野的地方”。




6.jpeg
这种“野草”叫“窝云那”(苗语),对肺部消炎、咳嗽有疗效。




7.jpeg
从医30多年,王增世用苗医药为无数乡亲治好了病。采药回家途中,王增世遇上了这两个小孩,他们都曾经是他的病人,小孩子的奶奶拉着两个小孩和他聊了起来。




8.jpeg
回到家中王增世开始整理采来的草药。他家门口挂着“雷山县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苗医药传习所”匾牌,王增世说:“这是我获得的最高荣誉,但更是鞭策!”这是他的家,也是他治病救人的地方。




9.jpeg
中午时分,空气不再那么潮湿,王增世赶紧晾晒草药。
 楼主| 发表于 2016-3-10 07: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0.jpeg
晾晒好的草药必须制成成药,有时候病人多了没时间制药,草药就会堆积起来。




11.jpeg
因为每个病人的病因不同,王增世得分别为病人配药方子,病情诊断后,他亲自给每一位病人配药,有时候他还要亲手剪断过长的草药。




12.jpeg
一位腿部骨折后并发感染的病人慕名从凯里市来到乡下,但没法下车走山路到王增世家里就医,王增世闻讯立即赶到公路边,就在车上为病人治疗。




13.jpeg
有时王增世接到病人的电话,会将药配好,亲自送上门去。对来自远方的病人,他会多配几副药,免得让病人来回奔波在大山里。所以,王增世的最大希望就是在公路边修建一个诊所,方便病人就医。




14.jpeg
王增世是一个勤劳质朴的农家汉子,家里的几亩薄田和猪、牛、鸡、鸭都要靠他和爱人来打理。




15.jpeg
空隙时他也要去割草喂养牲畜。行医治病不是他的主业,也不是靠行医谋生,他说过他就是一个地道的苗族农民。




16.jpeg
王增世招收了两名学徒,正逐步将苗医药知识传授给他们。王增世常常说的一句话是:“不能人死了,苗医药方跟着也没了”。他打破家规纳学徒,整理医药方,将医术逐步传授给他们。“因为我们苗族没有文字,我要把我脑袋里的苗医药知识传承下去。”




17.jpeg
30多年来,王增世家里一楼的三个房间墙上已经挂满了四里八方乡亲们送来的锦旗和牌匾。他十八岁的儿子在凯里市一所学校读书。王增世希望儿子把自己的苗医药传承下去,但他的儿子说,我想学西医,然后将爸爸教我的的苗医药结合起来,开一个更大的诊所。




18.jpeg
夜深了,王增世还在整理草药,他要为第二天给病人看病做准备。王增世恪守“治病救人”的祖训,在30多年的行医生涯中先后救治了上万名患者......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1 05:02 AM , Processed in 0.07570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