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7|回复: 0

[史地人物] 刘骁骞:一杯酒里的政治暗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2 03: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骁骞:一杯酒里的政治暗涌 

 2016-03-02 刘骁骞 大家



摘要ID:ipress  

根据许多人的回忆,总统古巴之行的独家报道还没写出来,“柯立芝牌”朗姆酒就已经在私人派对上被喝得一滴不剩。


奥巴马终于要去古巴了。上一位在任的美国总统访问古巴竟然要追溯到1928年,套用一个时下颇为流行的说法:那一年青霉素刚刚被发明,“米老鼠”的卡通形象首次亮相,而后来风靡美国的《杀死一只知更鸟》的作者哈珀·李还不到两岁。


1928年1月13日,卡尔文·柯立芝坐了32个小时还没装上冷气的总统专列,一路哐当哐当地晃到了美利坚最南端的基韦斯特(Key West),然后又在德克萨斯号战舰上睡了一夜,才终于抵达了哈瓦那。虽然当时正值北半球的冬季,但这位对外交关系并不感冒的美国第三十任总统还是被佛罗里达州全年无休的烈日弄得心烦意乱。


柯立芝搭乘的德克萨斯号战舰驶入哈瓦那港


柯立芝全程六天的古巴之行是为了参加在哈瓦那举行的第六届泛美会议,并且他还要登台做开幕致辞。“开会”自然是一个亘古不变的托词,如果不是形势所迫,绰号为“沉默卡尔”(Silent Cal)的柯立芝肯定不愿意这么抛头露面。


1898年,古巴通过美西战争摆脱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作为胜方的美国一方面表示无意兼并古巴,另一方面却在古巴宪法中加进了《普拉特修正案》。这条法案“承认古巴的独立,要求西班牙政府放弃对古巴岛的权威和统治”,但与此同时强买强卖地定义了美古关系:“古巴政府同意美国可行使干预维护古巴的独立。”换句话说,美国可以借“保护古巴”的名义单边地介入这个加勒比岛国的政治和经济。至今纠缠着美古关系的关塔那摩监狱也是拜《普拉特修正案》所赐,因为它规定“古巴将租借给美国建立海军基地的某些特定地点”。


当柯立芝出访古巴时,《普拉特修正案》已经施行了将近三十年,而美军也依然驻守在尼加拉瓜和海地。拉美后院的各位大佬们早已怨声载道,三年一届的泛美会议自然成为了他们围攻美国,呼吁改变的最好时机。于是柯立芝只好带着一篇充斥着歌颂词藻的讲稿和颇有异性缘的第一夫人开启了入主白宫以来的首趟外事访问。而事实上,古巴也是柯立芝在任期间唯一出访的国家。


令代表团意外的是,柯立芝受到了极其热烈的欢迎,海滨大道马雷贡上已经站满了翘首以待的哈瓦那市民。时任古巴总统格拉尔多·马查多和他犹如香奈儿模特的夫人亲自到港口迎接。人们欢呼雀跃,甚至挤向柯立芝的专车,向他献飞吻投掷鲜花。在现场气氛的感染下,柯立芝显露出超乎寻常的热情,他微笑地向人群点头致意,甚至还摘下了丝质的礼帽。如果威廉姆·艾伦·怀特(William Allen White)也在现场的话,他一定会对柯立芝的表现惊讶不已。这位拿过两次普利策奖的美国知名作家曾经将这位不苟言笑的总统生动地形容为“用醋喂大的”,因为柯立芝“说话的时候用鼻子发牢骚,不拍任何人的肩膀,也不和任何人握手”。


那时候古巴国家宾馆还没建好,所以政要级贵宾的住宿都被安排在总统宫(现为革命博物馆)。傍晚5点半,柯立芝夫妇顺利下榻总统宫,代表团的成员被告知当天不会再有其他集体活动后,都兴高采烈地投入到哈瓦那歌舞升平的夜色中,导致在隔天的开幕式上,很多人都隐隐约约地处于宿醉的状态。


1月16日上午10点半,泛美会议正式在国家剧院开幕。在开幕致辞中,柯立芝一遍又一遍地强调古巴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称赞古巴人是“自由的,繁荣的,和平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会议的大背景:“和平和友好的氛围将造福所有美洲国家”,甚至还引用了他最喜欢的美国作家爱德华·埃弗雷特(Edward Everett)的一首诗。除了不小心提到“哥伦布”这个拉美人并不待见的敏感词外,一切都顺利得有些无聊。


开幕式结束后,代表团一行驱车前往马查多奢华的私人农庄。宴会大厅有着西班牙式的精美雕饰,而硕大的窗户则是为热带气候而建。随柯立芝从华府而来的媒体团被安排至房间的一个角落,这群可怜的记者自信地以为能从漫长的旅途中拿到总统的独家报道,但一登上火车就被告知不会有任何的记者会。或许实在是太过沉闷了,车厢上的临时电影院甚至放映了默片版本的《汤姆叔叔的小屋》。由此可见,此时的记者们犹如进入“放风”时间,根本无心于窗外曼妙的异域风景,因为在他们眼前的可都是参加泛美会议的贵宾。


柯立芝(左)与马查多


大厅另一端传来侍者调制朗姆鸡尾酒时发出的清脆的摇匀声,犹如记者们此刻激动的心情。因为当时的美国正处于禁酒法令的第九年,白宫团队曾表示柯立芝不会拒绝在私下饮用药用酒精饮品,但还从来没有人亲眼目睹过。当托着一杯杯代基里酒(daiquiri)的侍者向柯立芝走来时,大家的心都跳到了嗓子眼上:“美国最高级别的领导人是否会在公开场合接受一杯酒呢?”记者们甚至将一杯酒的重要性上升到政治层面:如果柯立芝喝了这杯酒,说明他说到做到,那么他那句“我不会参加1928年的总统竞选”看来也一定是说真的。


颇具历史性和戏剧性的一刻出现了,当侍者从柯立芝左边走来的,他立刻优雅地转向右边,佯装自己在欣赏墙上的一幅委内瑞拉画师所作的肖像画。当放满水晶酒杯的托盘离得更近时,柯立芝又继续向右转了90度,手指窗外,对身旁的马查多总统称赞起农庄的热带草木。这么360度下来,侍者和酒杯自然都安全地从他身边经过,柯立芝完全可以称自己对献酒的场景一无所知。角落里的记者们信誓旦旦地认为柯立芝说一套做一套,肯定不会缺席当年的总统大选。


要是各大报社的主编知道自己好不容易争取来的随团名额竟然被手下的记者们用来做这种投硬币般的猜测,一定会将他们永久性雪藏。然而,柯立芝如自己所说,的确没有参加总统大选,虽然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柯立芝一直到最后都想要继续参选,只不过在共和党代表大会上不敌在中国唐山当过“煤矿工”的赫伯特·胡佛。


后人对柯立芝在泛美会议上的露面也有着极其相反的评价。有的人认为柯立芝的一举一动为后来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睦邻政策”铺平了道路,毕竟《普拉特修正案》在1934年被正式废除。但也有很多人对会议所谓的成果不以为然,将它看作是一个“被谎言包裹的谎言”。事实上,美国并没有真正停止对拉美国家内政的干涉,1933年当“热情好客”的马查多总统被推翻时,罗斯福就对古巴派遣了30艘兵舰。


如此看来,代基里酒的插曲仿佛是柯立芝古巴之行唯一的高潮,他把剩下的议题扔给继续留在哈瓦那开会的白宫代表,自己则在第二天早上七点搭速度更快的曼菲斯号战舰回到佛罗里达海峡的另一端。不知道是谁下的指示,所有随团人员在入关时可以享受外交免检待遇,于是记者们连夜扫货,在皮箱里塞满了能够抢到的所有朗姆酒。根据许多人的回忆,总统古巴之行的独家报道还没写出来,“柯立芝牌”朗姆酒就已经在私人派对上被喝得一滴不剩。





作者:刘骁骞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央视记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1 05:03 AM , Processed in 0.07042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