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92|回复: 0

[影乐之声] 周黎明:中国人民对第88届奥斯卡是满意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1 08: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黎明:中国人民对第88届奥斯卡是满意的 

 2016-03-01 周黎明 大家



摘要ID:ipress  

奥斯卡指明的出路是:扮丑、弄脏、受罪、大幅度改变体重、让肉体和心灵遭受巨大折磨……这听起来很夸张,但有内在逻辑。


套用一句官腔:“中国人民对第88届奥斯卡是满意的”,因为小李子终于拿到了小金人。

我们对李奥纳多·迪卡普里奥的关注,是跟全球影迷同步的。即便在美国,也没有多少人知道,其实他远不是奥斯卡陪跑最多最久的男星。《荒野猎人》是他第五次获提名,包括1993年的最佳男配角(《不一样的天空》),而资深英国演员彼得·奥图尔一生共获八次提名均空手而归,最后学院只好给他颁发终生成就奖用来弥补。保罗·纽曼、阿尔·帕西诺等著名演员也都是五次提名以上才最终获得荣誉的。



▲彼得·奥图尔曾得到八次提名,但从未获奖


他们都没有被说成“奥斯卡欠他一个小金人”,或许学院内部有这种声音,但没有扩大成浩大的声势。唯一的解释,就是小李的明星号召力。李奥纳多是极少数有偶像基础、但远远超越偶像的大明星,内心包藏着一颗狂野的艺术之心,偏偏上帝(父母)赋予了一副好皮囊,让他从小成名,平步青云,一帆风顺。可是,奥斯卡不是粉丝评选的,你的路越顺,你的同行就越是不屑。谁都知道,运气对于演艺事业很重要,运气好了,实力就被无形打了折扣。其实,小李从未想要靠脸吃饭,他当初婉拒了《泰坦尼克号》,导演卡梅隆说服他,不是说他长相气质多么棒,而是强调了他的演技。无论男女,颜值高的演员都遭遇这个困惑:怎样让同行透过自己的外表,看到自己的初心和实力。


奥斯卡指明的出路是:扮丑、弄脏、受罪、大幅度改变体重、让肉体和心灵遭受巨大折磨……这听起来很夸张,但有内在逻辑。明星的生活多半是奢华的,而表演的目的是展示一个跟自己不同的角色,所以角色反差越大,演技越显著。就拿他获最佳主角提名的作品来说,《华尔街之狼》要比《血钻》更有奥斯卡相,而《血钻》又比《飞行家》更符合评委的审美,而比《飞行家》还要偏偶像的《有种来抓我》则压根没为他赢得提名。由此可见,小李是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儿爬向奥斯卡宝座,是不是用力过猛,功利性太强,似乎是;但不可否认,学院就吃这一招,而学院的承认则代表着同行的认可。


很多人以为,拿到小金人,片酬就可以飞涨。对于李奥纳多,这个逻辑已不成立。他早已是好莱坞为数不多的具有超高票房号召力的巨星,这代表着市场,他缺乏的是同行的认可。所以,小金人对他纯属锦上添花,得不得仅是心理安慰而已。类似境遇的还有约翰尼·戴普,也是小鲜肉起家,坏孩子出道,最终走到了实力和偶像兼顾的境界。小李得奖发言的最后一句是:“I do not take tonight for granted.”(我并不认为今晚是顺理成章的事)言下之意,即便输了,他也能坦然接受。我相信他说的不全是客套。年轻时他跟戴普都心高气傲,狂野不羁,戴普甚至屡屡闯祸,但步入中年后,两人都变得越来越成熟,虽然诱人的身材没有了,但表演却越发迷人,越发经得起玩味了。


关于最佳影片



▲最佳影片《聚焦》


说完了大明星,说说《聚焦》这部最佳影片。之前领跑的是《荒野猎人》,但保守者则把赌注压在这两部及《大空头》上,因为这三部均出现在前瞻奖中。作为媒体从业人员,我理应偏爱《聚焦》,但该片更多是让人唏嘘。没错,这是自1976年《总统班底》以来最棒的关于新闻记者的好莱坞电影,也是最真实反映这个行业的故事片。比如,这部影片里的记者在采访时,没有一个跟当事人上床的。别笑,如果你对于新闻从业人员的了解全部来自好莱坞电影,你完全可能认为采访都得要性交换,因为电影里基本都是这个套路,连伍迪·艾伦那种艺术片都逃不脱这个俗套。


《聚焦》的长处是冷静,短处也是冷静。它让你看到记者是怎么工作的,没有追杀,没有枪战,没有艳遇,有的是不厌其烦的联络、采访、对话、咨询、核实,等等,都是非常不戏剧、不性感的活儿。明明有强大的对手,但对手非常克制,最多就是脸上露出一丝隐隐不悦。想想前几年的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把一帆风顺的真事编得一波三折,飞机上了跑道还遭到追捕。


《聚焦》中反映的新闻工作在全球范围即将消失。深度报道是一家传统媒体最显实力的地方,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和时间,但未必能捕捉到公众最敏感的神经。从经济上讲,做这样的新闻是很不划算的。到了短平快的网络时代,它更是如同当年的恐龙,显得十分过时。有一部反映《纽约时报》遭遇网媒竞争的纪录片《头版》(Page One: Inside The New York Times),其中有这么一个场景:一群年轻人在开会,多数人认为纸媒已经没有价值,必须淘汰,而片中网媒所做的国际新闻非常娱乐化,基本上属于娱乐产品,因为只有这样的包装才能吸引读者,才能获得广告。影片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传统媒体的消失有利于公众利益吗?




从纯粹资本的角度,迈克尔·杰克逊娈童值得大肆报道,而一群单调乏味的教士娈童,恐怕不值得深入调查,因为它没有什么八卦价值。当然,我的意见是,《波士顿环球报》的“聚焦”系列还可以更加深入,因为有很多问题在我心目中依然悬而未决。


无论哪种意识形态,无论在哪个国家,严肃新闻都在消失当中。它不酷,它不炫,它不符合我们的时代精神,但它跟公众利益休戚相关。《聚焦》是最酷最炫的行业(电影业)献给这个正在遭到淘汰的行业的一首赞歌,也是一首挽歌。


片中人物的原型马丁·拜伦(原《波士顿环球报》主编、现《华盛顿邮报》执行主编)这样评价该片的影响:“对于新闻业,它的影响在于老板、出版人、编辑会重新重视调查性报道;对于持怀疑态度的公众,它的影响在于能认识新闻机构强大及报道有力的必要性;对于我们大家,它的影响在于让我们更愿意倾听无权无势无声者的倾诉,包括受到性侵犯和其他形式侵犯的人群。”不过,他也坦承一部影片不可能彻底改变现状。


【注】本文原标题《奥斯卡so dull》。




作者:周黎明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文化评论人,以影评著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1 05:07 AM , Processed in 0.06393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