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6|回复: 0

[史地人物] 《摄氏度》No.264期:探秘传统铜乐制作工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9 10: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西新闻网   2016-01-26


1.jpg




2.jpg
威风锣鼓是一种汉族锣鼓艺术,最早被称为“锣鼓”,老百姓俗称 “家伙”,是山西汉族民间鼓乐的代表。距襄汾县城12公里有个北许村,以锣鼓制作名声远扬海内外,成为“天下锣鼓第一村”。“千锤打铜,一槌定音”是北许铜锣的特色。为了精准的定音,北许铜锣从铸铜到出成品,大部分工序均为纯手工制造。铜乐制作大致分为制坯、造型、蘸火、定音、抛光五道工序,由身强力壮的师傅不停捶打、煅烧,使之成型,所谓“千锤打锣”即为此,如今的造型工序已经半机械化生产,大大提高了效率。将成型铜器烧到发红后,平面猛放到凉水里,冷却后捞出,表面磨光。定音师手执小铁锤,边看边听,不时砸上几锤,当钝笨的声音变得清脆悦耳时,“一锤定音”的工序完成,整个制作过程也就完成了。(■山西新闻网特约摄影师:张蕴强)




3.jpg
山西临汾襄汾县北许村老王威风锣鼓厂,工人师傅们煅烧铜料时使用的燃料。




4.jpg
44岁的王小雷正在进行锡料比例的配制。




5.jpg
54岁的程小跃正在将铜料进行高温下熔化。




6.jpg
王小雷在炉前观察着火候。




7.jpg
程小跃和同村55岁的赵春安将熔化的铜水倒入铁模型内。




8.jpg
程小跃和同村55岁的赵春安将熔化的铜水倒入铁模型内。




9.jpg
55岁的赵春安检查着烧饼大小的铜坨子。




10.jpg
程小跃守在炉子边掌控炉温。




11.jpg
程小跃单凭一根钢棍便将成型的铜料取出。




12.jpg
58岁的杨发根不停的捶打着铜乐,所谓“千锤百炼”即为此,当钝笨的声音变得清脆悦耳时,“一锤定音”的工序便也完成。




13.jpg
邻村南许村55岁的张乐民通过车床将铜乐器雏形车好,如今的造型工序已经半机械化生产,大大提高了效率。




14.jpg
王小雷对铜器进行抛光、打磨。




15.jpg
55岁的赵春安把烧红的成型铜器猛放到凉水里使其冷却以增加硬度。




16-compressed.jpg
山西临汾襄汾县北许村老王威风锣鼓厂,工人师傅展示威风锣鼓乐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0 03:40 PM , Processed in 0.08149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