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13|回复: 2

[史地人物] 《中国人的一天》第2217期:古稀老人的灰塑人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5 03: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腾讯新闻   2016-01-26


2217.jpg




1.jpg
在浙江宁波鄞州瞻岐镇方桥村大美山森林公园,一方冬日阳光穿过屋檐,照在灰雕师傅朱英度拿着泥刀的手上,让手上如沟壑般的皱纹更显立体,如同他刚在墙上雕出的关二爷脸上的线条一般。1946年出生于鄞州咸祥镇一个书香门第的朱英度,少时喜爱绘画,曾在中国美院附中进修。一次偶然,曾经的初中班主任叫他去修建中的天童寺帮忙绘画,70多岁的朱贵法老人也受邀前来创作灰雕,这成了朱英度走上灰雕之路的机缘。(图/文 张培坚)




2.jpg
“朱老师见我绘画基础好,肯吃苦耐劳,加上又是同乡、同族,主动提出来要收我为徒。”说起当初拜师的情景,朱英度透露出些许自豪。经过半年的勤学苦练,朱英度掌握了灰雕技艺,从此游走于大江南北的古建筑修复、祠堂庙宇建设工地,爬高悬壁、风吹日晒,流下辛勤的汗水,留下栩栩如生的灰雕作品。不少施工点在山上,古稀之年的朱师傅就当爬山锻炼身体了。




3.jpg
天童寺、阿育王寺、普陀山普济寺、咸祥庙屋顶上的龙头及兽、梁祝公园观音殿的圜窗、镇海文化广场上的“八仙过海”、镇海九龙湖旅游度假区九龙壁等等,都来自于朱英度那双灵巧的双手。时光荏苒,如今朱英度已近古稀,亦是灰雕技艺的浙江省级非遗传承人。图为咸祥庙屋檐上有不少朱师傅的作品,经历风雨洗礼十多年依然栩栩如生。




4.jpg
浙东灰雕民间亦称灰塑,是用贝壳烧制的蜊灰配以骨膏、明矾、糯米粉、胶水等原料,在墙头、屋脊、影壁等处塑制各种花纹、人物和山水等图案,既增固墙体又有观赏价值,更有通风、采光、防盗功能,象征吉祥、喜庆、辟邪、接福纳瑞等浓厚的文化内涵,故深受人们喜爱。图为咸祥镇一户人家的影壁和檐墙都是请朱师傅做的。




5.jpg
天一阁里獬豸影壁是30余年前朱英度随同师父朱贵法先生一起创作的。




6.jpg
做灰雕要先设计好图案,然后再经历配料、造型、定型、做细、上胶水、上彩等步骤。关二爷在朱师傅的手下活了起来。正是朱师傅的双手,赋予了灰雕作品生命力。




7.jpg
天气热时,灰塑干的快,塑形必须要一气呵成,即便到午饭时间也不能停工,经常要饿上一天肚子。在庙宇顶上做活最苦最危险,为了减少上下架子,朱英度干活时基本不喝水,免得上厕所。冬天还好,夏天屋顶上顶着大太阳,顺着身体滑落的汗水能把鞋子打湿。正是这种苦,朱英度收到的徒弟越来越少。




8.jpg
由于架子高度不合适又不能调,朱师傅就跪在架子上进行创作。




9.jpg
“做我们这一行的,其实就像这蜊灰一般卑微”,朱英度说道,“会画画的嫌这个太苦不愿意学,有想学的人又没绘画基础,也学不会”。图为买来的蜊灰3元一公斤。




10.jpg
朱师傅在给即将完工的作品上色。




11.jpg
朱师傅经常一个人默默地做活,做一名灰雕师傅要耐得住寂寞。朱师傅自我反省是个“烟鬼”,一天要抽两包。




12.jpg
手腕上的这块表是朱师傅在澳门旅游时花了一万一千元买的,陪伴他已有16个年头。




13.jpg
在瞻岐镇方桥村大美山森林公园干活时,主人家给备好了饭菜,请朱师傅及其他手工艺人吃午饭。对于风餐露宿的他们来讲,这样的待遇十分难得。




14.jpg
回到家,朱师傅会翻翻资料,找寻创作灵感。




15.jpg
上小学二年级的孙女遗传了绘画基因,朱师傅有时会辅导孙女画画。孙女觉得爷爷的工作太辛苦,“不想学”。




16.jpg
为了让灰雕技艺传承下去,朱英度每周三会雷打不动的从咸祥镇转乘三趟公交车、耗时两个半小时,赶到作为灰雕传承基地的石碶冯家小学,给小学生讲授灰雕技艺。午饭往往是在公交车上吃几个出门时带的包子。




17.jpg
朱英度希望能从娃娃里发掘传承人,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得以发扬光大。
发表于 2016-1-26 12: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6 02: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0 05:37 AM , Processed in 0.06174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