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44|回复: 1

[军事] 《出鞘》2016-01-07:挑战与机遇并存:谈中国的战机生产能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7 05: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浪军事 2016年01月07日 21:31


1.jpg
近日,2016年最新一期的汉和防务评论发文称中国的歼11B、歼15、歼16战机产量极低,其中歼15战机2009年首飞,2012年投产,三年生产不足10架。文章将这几型战机产量过低的原因归咎于设备技术和生产管理落后方面。那么中国的战机生产能力究竟如何呢?本期出鞘,我们将讨论这一问题。




2.jpg
中国每年到底能生产多少架战斗机呢?这是广大军迷和国内外军事媒体十分关心的问题。与二战时期一年能生产数以万计军用飞机的时代不同,现代战斗机生产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精密,因为现代战斗机上有大量的现代设备及工艺,所以就对战斗机生产速度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3.jpg
现代飞机制造技术所涉及的领域包括装配、铸造、锻造、成形、机械加工、特种加工、焊接、热处理和表面处理、工艺检测、复合材料加工等等很多方面,它的水平直接由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的基础能力和水平所决定的,换言之,一个国家的技术和工业水平直接决定了战斗机生产的产能。




4.jpg
例如,美国目前的F-35战机生产线已经可以确保该型战斗机的年生能力达到每年100至150架,而其最高生产目标是每年200至360架。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能力,因为这中间还有一个生产协调的问题,如果一架战斗机的零配件需要大量依靠国外进口,这就必然会影响其生产效率和产量。




5.jpg
歼-10战机在最初投产时,战机生产制造所需的一些复合材料和电子设备曾经需要从法国和以色列进口,这些都让歼-10战斗机最初的产量维持在每年20架上下。但随着中国航空工业技术能力的提高,中国歼-10战斗机的国产化率从最初的65-75%,提高到后来的90%左右。




6.jpg
而随着2015年装配太行发动机的歼-10B战机开始量产,歼-10B/C战斗机实际上已经完全实现了国产化,也就是说,中国可以想生产多少就能生产多少,无需考虑对外采购零部件所带来的限制。这不仅标志着中国军机生产朝着摆脱进口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还意味着中国空军换装速度将大大加快。




7.jpg
当然,限制中国战机产量的还有价格的影响。现代战机售价极其高昂,以第五代战机为例,一架出口给日本的美制F-35战机售价达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亿元,如果中国一年订购和生产60架,那一年的花费约为200亿元人民币,这还不包括配套武器、维修保养、飞行训练的费用。




8.jpg
此外,战斗机年生产能力还与战机的需求量有关,以日本为例,得益于工业技术能力的高超,日本在战斗机生产能力其实并不是很低,但受制于可怜的订单数量,日本在2000年后开始生产的自产版F-2战斗机,其年产量长期徘徊在个位数,这与其总需求量只有不到95架有着直接的关系。




9.jpg
而美国之所以会出现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有年产达360架战斗机的生产能力,也是因为美军及国际市场数千架战斗机订单让生产企业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来解决生产效率的问题,比如脉动生产线和协同生产技术等等。当然,这个脉动生产线可不是某著名饮料生产线,而是指间歇式移动生产方式。




10.jpg
对于飞机制造业来说,其产品总装长期以来都采用传统的固定式装配模式,这种模式带来了产品交付周期长、产品质量难控制等问题。现代战机脉动生产线最初是从移动式汽车生产线衍生而来的,是连续移动装配生产线的过渡阶段,不同的是脉动生产线可以设定缓冲时间,对生产节拍要求不高。
 楼主| 发表于 2016-1-7 05: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移动式装配生产线能实现飞机高质量、低成本和快速响应的制造,当某个生产环节出问题时,整个生产线可以不移动,或留给下个站位解决,当飞机的装配完成时,生产线就脉动一次。简单讲,战机的脉动生产线类似于将战机当作汽车来生产,这比过去的固定式装配模式生产明显提高了效率。




12.jpg
2010年5月,中国首条飞机整体装配脉动式生产线——“飞豹”飞机脉动生产线在中航工业西飞总装厂投入使用。这条脉动生产线通过数控定位器多自由度调姿定位技术、大部件自动化对接技术、数字化测量技术和轨道移动技术等先进装配技术的集成应用,全面提高了飞机的总装配效率和质量。




13.jpg
在飞豹战机之后,我国又在歼10和L-15教练机的生产线上实现了脉动式运行,当然,脉动生产线只是中国提高战机生产效率的一个方面,近年来,中国在飞机装备制造业的进步是全面性的,无论是复合材料加工、零配件加工能力,还是飞机总装、调试和生产装配水平,中国都是进步最大的国家。




14.jpg
那么,现在中国一年到底能生产多少战斗机呢?大家知道,中国目前有三个主要的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生产厂商,分别是沈飞、成飞和西飞,这三家生产厂生产的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分别为:沈飞的歼-11、歼-15和歼-16系列;成飞的歼-10和歼-20系列;西飞的歼轰-7系列。




15.jpg
根据目前数据,从2013年5月至2014年年中,沈飞一共生产了10架交付海军的01批歼15、4架交付空军某部的歼11BS、6至8架已经交付海军某部的歼11BH、8架交付海军另一单位的歼11BSH和8架歼11BH、以及从1611到1614的4架歼16原型机,保守估计其年产量应突破40架。




16.jpg
而成飞大约在同一时间生产了40-50架歼-10A\B\S战斗机,以及4架歼-20原型机,而据最新消息,2101号歼-20战机的出现,标志着歼-20进入试生产阶段,歼-20小批量试生产阶段最有可能将于2016年开始。而一旦进入生产阶段,歼-20战机的年产量将不低于歼-10战机的每年40至50架。




17.jpg
再加上同时期西飞生产的12架歼轰-7A/B飞机,合计年生产能力大约为150架左右。这还没有计算已经可以批量生产L-15高级教练机的洪都航空和生产“山鹰”教练机的贵飞的产量。保守估计,中国战机的年产量略低于美国,但高于俄罗斯,位居世界第二。




18.jpg
当然,在进步的同时,也应看到中国战机生产目前存在的不足。比如前文提到的汉和一文中提到,根据央视新闻报道,沈飞14厂对某歼-15战机核心部件,长期依靠熟练工人手工打磨,精度可控制在千分之三毫米,这固然体现中国工人的敬业,却也折射了沈飞生产设备相对落后的现实。




19.jpg
而2015年引起广泛热议的中国进口俄罗斯苏35战机一事,除了通过引进战机学习先进的技术,弥补短板,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自己的三代战斗机的产量达不到对解放军现有的大量列装二代战机的部队进行换装要求。希望通过引入竞争机制,逼国内企业在生产上进行升级。




20.jpg
虽然中国拥有目前世界上第二大的三代战斗机机队。但是,我们仍需面对这样的现实,目前,中国空军仍然装备着多达18个团或旅近500架歼-7B/H型战机,10个团或旅的歼-7E/G型战机(约198架),此外还有大量的歼-8系列战机,这些第二代战机基本不具备在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空战能力。




21.jpg
也就是说,在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机队里有接近70%的二代或二代改进型战斗机,庞大的机队中有效作战单位并不多,这对中国战机制造业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至于能否抓住,还要考从业者的自身努力。本期的出鞘就到这里,我们明天见。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7 08:24 AM , Processed in 0.05138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