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28|回复: 1

[影乐之声] 电影《道士下山》(201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31 01: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5-22 10:26 AM 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16-1-5 12: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冠仁:陈凯歌是如何下山的

 2015-07-11 张冠仁 大家



摘要ID:ipress

并非拳欺老,世溺小,而是陈凯歌在银幕上并没有提供足够诚意来让人景仰,《道士下山》也完成了陈凯歌从山腰走入平地的神坛之路。


看完3D版《道士下山》,我一直在想,这是拍过《霸王别姬》的陈凯歌吗?这是在新浪说“只拿电影换钱就是下贱”,又在网易坦诚:“本来觉得是没3D什么事儿,投资人说你这不行啊,3D票价更贵。我也就接受了。”是一个人嘛?

《道士下山》是陈凯歌这个文化精英最近一次市场化尝试,从数字化的票房来看基本失利,根据此前媒体公布的2亿投资,《道士下山》目标票房应该是6亿以上,但随着7月9日《小时代4》和7月10日《栀子花开》排山倒海一样超过70%的排片,《道士下山》目前3.2亿的规模要实现盈利的机会已经微乎其微了。

其实《道士下山》讲的就是陈凯歌自己,16岁知识青年去了云南,另一个世界打开。时代,洪流,裹挟,命运,这都是陈凯歌喜欢用的词汇。

可是奇怪的是,这部心力之作上映以来收获的多半是负面评价,豆瓣打分也不过5.6分,票房走高评价走低。

并非拳欺老,世溺小,而是陈凯歌在银幕上并没有提供足够诚意来让人景仰。《道士下山》也完成了陈凯歌从山腰走入平地的神坛之路。

从1984年扎根《黄土地》上升到2015年导演和道士的这出双下山,陈凯歌这三十年来基本完成了一个作品列表,大的时代节点上,陈凯歌都没有遗漏,其个人人物弧也基本出来了,而这和时代洪流也基本吻合。作为一个曾经的宠儿,他已经基本上和当下这个时代关系不大了。



从小说到电影

《道士下山》海报一出,一看徐皓峰只署了原著,编剧没有。在电影里署名权是最微妙的。宣传期间,徐皓峰也尽量避开路演的阵仗,未正式和摄制组站台,倒是一篇关于黄河大侠于承惠的悼念文章横空出世。

徐皓峰毕竟是电影学院导演系师兄弟体系出来,尽管原著被改编成这个样子,截至到目前为止,他也只是表达对改编完电影的好奇度。

改编文学作品,最高标准是主旨价值观,其次是人物原型,最次是情节桥段。

试想想当你看到改编《哈利·波特》里忽然出现奥特曼是什么感觉?那个闭合英式魔法世界里无法兼容日式超级英雄,就好像孙悟空不打白骨精改打绿巨人这就怪了,cult片才这么干。

原著小说《道士下山》讲的是小道士赤子心入红尘观世界,而在入世之始,作者给了何安下一个原始动力:逃亡,由杀师娘报仇开始,一针一线一点一滴,涉江湖,入法门,卷系统,最后全身而退,凭的都是一颗赤子单纯的心。

其中又经过了洗掉我信我欲我生等七大原罪,历经明善恶,通生死,观日月,辨真伪,传子嗣,晓文墨,破诱惑,除妖孽等凡十二法门,基本等于给苹果电脑硬盘重装一个windows系统了。

徐皓峰讲的是一个逝去的传统中国恪守的秩序,最后收复何安下的便是一个大隐隐于市的武侠,无论他是夫子自况还是自嘲,这毕竟是一个完整闭合的系统。而在这个系统里面,传统中国的价值观如忠义孝道这些都是维持系统运转的法则。

恰逢乱世间,此身何安下?

民国应该是重拾传统文化最后一个时间窗口。原作中笼着所有人脑袋上的还有一个法则叫“命运”或者“大自在”。而电影里则是“大仇已报”,“不忘初衷”一个是天地,一个是人欲。

书中的“触着即转”和电影里“人定胜天”是两套完全不同的价值观体系,没办法兼容在一起。阿城和査建英对谈的时候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共和国不讲道家,道家阴柔,而共和国阳刚得邪性。电影里也阳刚得邪性,双男拥抱翻滚草地本来可能是想引起腐女狂欢,没想到引来的却是疯狂吐槽。

在原书中,徐皓峰讲究的是“止,藏”,而陈凯歌拍的则是“满,露”,一个要只可意会,见好就收,而另一个要的则是过犹不及,盈满则亏。我相信这几天股市里的朋友最了解这一点了。这并非陈凯歌所谓的“他要的是结果,我要的是过程”,而是两种审美体系。

更不用说全篇那个莫名其妙不知何来不知何终的旁白声音了。那又是唯恐观众看不懂,陈凯歌强加的叙事拐棍。

尽管武打戏份上没有扣分,可是在剧情上面依然破绽百出,比如郭富城被子弹击中的理由就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表演上的失控


如果说在审美价值观上的巨大分歧还在意料之中的话,那么《道士下山》中演员的表演让人意外。几位主演,各自妖娆,呈现出一种演技十八罗汉,不知道是导演意图还是豪放尺度。

表演最糟糕的就是那个莫名其妙来求子的红衣女子,应该是一个新人。名门妇道人家,即使几年生不出孩子,也不应该见着一个蓬头垢面的朋友就如此豪放地袒露心声:我生不出孩子,大师,你看看我这咋办啊?俨然是一个东北现代女性进了不孕不育专科门诊的表现。

王宝强的表现也是让人时时出戏,装傻充愣和不谙世事根本不是一件事情。怎么都有一种泰囧穿上道袍的即视感。郭富城再怎么咬紧咬合肌,还是演不出隐居荒山野寺的扫地僧的气质,眼睛太亮,面孔太帅,扫地僧的长相就该和间谍一样,泯然众人。

至于其他诸人就不吐槽了,唯有张震的表演是回收而有后劲,引用某位国内非常资深演员副导演的说法:只有张震演技是筋道的。



三十年改革,三十年凯歌

为什么一个拿了华语界唯一金棕榈的导演,如今会在票房口碑都没有体现他应该有的地位?

紧随着30年改革开放物质主义而来的这一批80年代文化精英的“自我合理化”。他们把个体选择以时代之名合理化,但是在审美表达上却恪守威权。

“不择手段是豪杰,不忘初衷是英雄。”在廉价的心灵鸡汤与成功哲学下安然自得,这是尘世中的相处之道,并不足以自矜,更何况作为电影的主旨,那何苦来哉要去改编《道士下山》,本来就是两套体系么。

在这三十年间,这一批知识精英由于个体选择而呈现分化,有一部分精英海外放逐自我,也有短暂出洋闯荡而今回来的陈凯歌,还有转战商海官场把握话语权位居高位。当然在三十年市场化浪潮中依然一批为数不多始终坚守内心信仰的文化精英,但是毫无疑问,陈凯歌先生用他一部又一部的作品努力地证明自己并不在此之列。

芦苇曾经提及一桩往事:《霸王别姬》成功之后,陈凯歌一直说要花时间把其中纰漏找时间捋一捋,芦苇自己找了几十处准备和导演好好聊聊。可是再次见面,芦苇兴冲冲准备总结再上层楼,等来的却是戛纳班师回朝,一辆豪车停在门口,车里下来的陈凯歌一身豪服得意洋洋。当时芦苇心想完了,这还哪有心思和我讨论纰漏。于是1993年至今22年,《霸王别姬》的编剧导演内部总结会始终没有开起来。

观众反感的是你嘴里喊情怀,骨子里市侩,大家都不是小孩,怎么会又被欺骗?

有人说凯歌“爆变”肇始于各种青萍之末,细究各种缘由,去美国,娶制片人……其实这都是自由选择的结果,而人最可贵的就是自由选择,需要为此承担的也是自由选择。比如选择这个过于庞杂的原著改编就是个体行为。

最后听听,陈凯歌试图留住95后们的一次公开拉票:“我个人觉得电影的潮流若干年就会变一次,从电影导演的角度讲应该有这个敏感。我的孩子也不过十几岁,他带他的几十个同学去看,他们回来说打得真帅,老郭小张真酷,志玲姐姐真美,这就够了。一部电影有十场八场戏能抓住观众就成功了。”


读完陈凯歌的原话之后,想想也是有点小伤感呢。


(本文原标题:《三十年改革,三十年凯歌》)




作者:张冠仁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编剧,右手写字影视,左手互联网。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0 10:59 AM , Processed in 0.03238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