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81|回复: 1

[史地人物] 《中国人的一天》第2189期:农家小院长面飘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28 02: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腾讯新闻 2015-12-29


2189.jpg




1.jpg
宁波市鄞州区鄞江镇悬慈村,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在孙国林家的小院时,59岁的孙国林和妻子包定秀就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孙国林是鄞江镇长面非遗传承人。14岁那年,他进入生产队粮食加工厂工作,拜奉化一位老师傅学做长面。时光荏苒,曾经的小伙子,如今已是两鬓斑白,几近花甲。(图/文 张培坚)




2.jpg
这口和面大盆伴随孙师傅已四十多年。宁波长面制作工艺非常讲究,要选用精白面粉、植物油、食盐,经过和面、闷缸、搓粗条、搓细条、盘缸、闷箱、上架、拉长、分面、晒面、收面等十七道工序。




3.jpg
要把二三十公斤的面粉加两桶水和成面团,仅凭蛮力气不行,还要刚柔相济,这样和出来面团才富有弹性和韧性,为后面做出地道的长面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孙师傅坚持手工和面、不用和面机的原因。




4.jpg
甘美可口的长面易消化,产妇吃了奶水足,老人吃了则期望长命百岁,因而宁波民间保留产妇坐月子、老人做寿吃长面的传统。孙国林和妻子包定秀每天做出的长面有三四十公斤,而四邻八乡慕名前来购买的村民络绎不绝,让长面十分紧俏,往往要提前好几天预定。只要不下雨,夫妻俩每天都要忙上十五六个小时。




5.jpg
头一晚忙到深夜十一点多做好的细条要放入木柜中保温,第二天再拿出来拉长。




6.jpg
拉面的力道要拿捏到位,才能将原本二三十厘米长的细条拉成两三米长的面条,且粗细均匀不易断。对于此,孙师傅成竹在胸,游刃有余。




7.jpg
做长面要看天吃饭,下雨没法晾晒长面。只要天气好,夫妻俩就会一早把头天晚上搓好、挂在木柜里保温的细条拿出来,依次挂到木架子上,接下来就是十分关键的拉面环节。




8.jpg
晾晒的过程中,妻子包定秀打打下手,用筷子拨面,防止面条黏连。




9.jpg
晒面时要勤于拨面,防止面条黏在一起。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8 02: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0.jpg
太阳正好,孙师傅忙着拨面。





11.jpg
一个不小心,筷子从木架上脱落,面条打了结,孙师傅小心地解开。





12.jpg
这根木杖是孙师傅父亲挑担用的架子,后来被他用作调节晒面架子的工具,伴随孙家半个多世纪。





13.jpg
晾晒长面最怕风,面条失水过快容易崩断,要及时用木棍敲打架子,调整长度。





14.jpg
风有些大,面条失水快,来不及松架子面条就会断。





15.jpg
阳光好,晒面就快,这让夫妻俩更显忙碌。





16.jpg
晒好的面要及时收起来,清理干净筷子留作晚上缠细条用。





17.jpg
包定秀将晾晒好的长面从筷子上取下。




18.jpg
中午前后,晒面基本结束,夫妻俩匆匆吃点午饭,就忙着收面、包面、准备第二天的面团。餐桌上方挂着镇里颁发给他们的非遗传承基地牌匾。




19.jpg
附近的村民来家里提货,他们订了50多公斤的长面,包定秀忙着给他们包面。




20.jpg
包装好的长寿面6元一包,非常喜庆。夫妻俩有一儿一女,不过儿女都没有传承这份技艺,“太苦了,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孙师傅遗憾地说道,“我们镇上也只有两三家在做了,再过几年,等我们做不动了,长面的味道或许只能在记忆中寻味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0 03:31 PM , Processed in 0.05432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