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列侬出生在二战时期的英格兰利物浦。1946年,由于父母婚姻的破裂,6岁的列侬选择跟随母亲生活,与父亲的这次分别则持续了20年。对此,有心理学家甚至认为列侬儿时被双亲抛弃的经历,导致了他较为严重的“恋母情结”,因此恋上比他大7岁的小野洋子。图为少年列侬和住在一起的姨妈咪咪·史密斯。Mark and Colleen Hayward/Getty Images
1960年初,采石工人乐队更名为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他们的单曲《我想拉住你的手》登上了美国一音乐排行榜榜首。从此,四个年轻的“披头士”开启了“英伦入侵”模式。图为披头士乐队成员主演电影《A Hard Day's Night》发布的照片,从左到右分别是:保罗·麦卡特尼,林戈·斯塔尔,约翰·列侬。Photo by Michael Ochs Archives/Getty Images
“英伦入侵”在美国大获成功后,荣归英国的披头士更受到了英国皇室的授勋荣誉。1965年,女王生日授勋仪式中,披头士乐队被授予了大英帝国勋章的员佐勋章(MBE)。后来成为激进反战主义者的列侬还曾因英国出兵越南而退还了英女王颁发的大英帝国最高骑士勋章。图为当地时间1965年10月26日,伦敦白金汉宫外,英国国教决议颁给披头士乐队荣誉奖章,伊丽莎白女王亲自颁授MBE勋章给每一位团员。Photo by Fox Photos/Getty Images
随着越战的持续胶着,当时的美国年轻人迎来了社会文化领域的爆发性革命。他们反对越南冲突,高唱“要做爱,不要作战”,这既是6O年代末一代人的口号,同时也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列侬对美国媒体说:“战争是错误的,我不喜欢战争。”图为列侬在英国BBC电视流行音乐电台的后台,肩上印有“为了和平的人”。Photo by Ron Howard/Redferns
那年,作为演员的列侬参演了一部反战电影《我是如何赢得了战争》。图为当地时间1967年,在西班牙拍摄地,列侬出现在电影《我如何赢得了战争》中,这是他第一个戏剧角色。Photo by Michael Ochs Archives/Getty Images
随着反战运动达到高潮,列侬发表了第二张个人专辑《想象(Imagine)》,其同名歌曲《想象》和《给和平一个机会》成为“反战圣歌”,同时这首歌也是第一次体现了他的无产阶级思想。列侬曾评价说:“这首歌曲几乎是共产主义宣言式的,虽然我本人不是共产党员,也不属于任何运动……”图为当地时间1969年12月1日,加拿大多伦多,列侬和小野洋子在新闻发布会上谈论“和平”。Photo by Keystone-France/Gamma-Keystone via 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