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陈文 编辑 | 秦翼 新浪图片出品 2015-11-30 21:54:00
三峡小村拔高纪
图/文 陈文
编辑 秦翼
延绵40公里的巫峡,青山如黛,空谷生烟,就像一幅泼墨山水画。而生长在巫峡东段的自然小村青石,就如洒落在这幅美妙长卷中的墨点一颗。
曾经,择水岸而居
青石,因其上游江滨一方青黑色巨石而得名。上世纪五十年代起,该处建有一座信号台,专门为穿行于峡江的船只导航,水上人习惯地称此处为“青石洞”。青石村村落距离青石洞不过半里,散踞长江之南岸,依山而筑。放眼望去,茂林农舍,石桥流水,男女耕织,孩童嬉戏,青石村呈现出一派原生的田园景象。
作为重庆巫山县东缘的一个自然村,青石村隶属于抱龙镇。青石村辖地为典型的峡谷山地,就在山路、房屋与坡地之间,分布着一片一片形状各异、面积不大的田园。它们就势而开垦,种些杂粮,另有株株桔树成林。而村民们的房前屋后,就是用竹篱围成的菜畦。历年来,青石村的居民少有贸易,祖祖辈辈驻扎着山地中,勤于耕种,自产自给,这些田地里的庄稼即是村民们的饮食之源。
古人云:“择水岸而居”。或许是青石村先人出自对巫山神女的景仰、企求神女对后世的护佑,最初将村舍修葺在巫峡南岸与神女峰遥遥相对的坡地上。这块坡地自河滩延伸而来,草蔓丛生,中间横辟一条栈道,将青石村与长江下游渝东重镇培石直接通联。这条乡路,曾经是青石村人极其重要的交通命脉。村里的一块石碑,记载着清代关于筑路的过程:“青石之上有大路焉,路途艰险。李姓修路,望予过往行人资助……”仔细查看碑刻落款,时间是“乾隆二十一年仲冬,月下河码头”。学人推断,这是青石当年因峡江水路风险巨大难以驾驭,改从陆地上企求与外界沟通的表现。
每逢长江枯水季节,青石沿江河滩露出一段一段形态奇异的礁石。石面斑驳迷离,形如龙纹,又似锦锻。这些礁石相互触拥着,随着江水的涨落高高低低,浮浮沉沉,形成孩子们追逐把玩的天然娱地。而栈道上下,半掩半藏着大大小小的三峡石群,或三五一组,或独自耸立。在它们之旁的台地上,择位而建着大小不一的土房。房屋上下错落着,中间由村民垒石条而砌成一条纵贯村社的交通要道。从这条要道上,进出着青石村人从巫山县城运输的物质,穿梭着渔家往返峡江的身影,流动着探寻眷恋三峡的旅人。
渔,三峡土著自古而袭用的重要生产方式。百里峡江,水面下行走着不计其数的鱼种。青石村的先民驾驶着自制的渔船儿,在巫峡中穿行作业,风里飘,雨里行,积累了丰富的捕鱼经验。村里的老渔民逐代地向后人传授:这峡江中,“饭棒鱼”浑身滚圆,特点是笨头笨脑,进网后挣扎几下就会投降;“横叉鱼”脾气很大,长得像棒槌;“麻花鱼”最机灵,嘴尖身滑,一不留神就从眼皮下溜走……在峡江中,深水区可放钩垂吊藏在水底的白鳝、“肥头”,而在激流洄水区,则有四处乱窜的“黄骨头”、江鲢等。青石水域旁有一小溪汇注,因毗邻神女峰而新命名为神女溪,是渔民们不可多得的天然良港。
旅,青石村人这些年来愈来愈多地与外界发生的经济关系。因为特定的地理位置,青石村成为南来北往的旅行者观赏神女峰的最佳地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前来长江三峡云游观光、文艺创作的旅客逐年增多,许多人不满足于乘船大客轮顺江而行、走马观花的游览方式,而自行设计自助在峡江巡行。神女峰因在三峡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而令这些旅客文人们专门单独安排行程,一定要在青石驻足。如此而来,青石村人面对这些陌生的外来者敞开了家门,他们由最初零散的家庭接待发展到有意识地开设家庭旅馆,不断完善相关设施,提供吃住行游一条龙旅游服务,在传统的种耕农业之外找到了另一条拓宽经济来源的可持续之路。
拔高后,依旧开门见“山”
也许是千百年来受巫峡温润江风、霏霏细雨的吹淋,青石人天生质朴爽朗,淡定从容。他们在移民过程中就地后靠,从老村址搬到了山的更高处。青石村里的房屋由原来的土墙灰瓦过渡到钢筋水泥,居民们再也不会辛苦地从江中担水饮用了,厨房里直接导入了自来水管,电热水器、程控电话、卫星天线等相继进入到居民家中。不变的是,青石村的居民与房屋依然不约而同地面对着浩荡长江,依然呼吸着四季变幻清澈熟悉的江风,依然正对着巫峡群峰之巅那一座最多情浪漫、令人永远浮想连翩的峰峦——巫山神女!
青石村人对神女有天然的亲近。自打祖辈起开门见山,神女婀娜的身影即跳入村民的眼帘。晨起劳作,锄禾当午,黄昏辗转,无一不在神女的注视之下。在青石的渔民当中,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古代的三峡滩多水急。一位勤劳的渔夫冒着大雨放舟捕鱼,其妻放心不下,一路关切地送到江边。眺望着风雨中飘摇前行的渔舟与丈夫,妻子在心里默默地祈祷着平安。一天过去了,丈夫未归;两天过去了,不见丈夫的身影。三天,四天,一晃半个月,江水奔走,江风呼啸,而她勤劳的丈夫依然杳无音讯!贤惠忠贞的妻子流着眼泪,爬到青石对岸的高峰上远望上下江水,企盼着她的丈夫平安地驾船归来……
雨淋日晒,满怀深情。妻子在峰顶流干了泪,毫不动摇。
慢慢地,妻子化作了一尊石人,伫立在山巅,顽强地守望着……
在青石渔民的眼里,神女就是峡江中一位望夫归家的妻子。她每天注视着峡江的行船,保佑着渔民的平安。神女是美好吉祥的化身,是三峡渔民们心中圣洁的神灵,永远的温暖。
如今,坐在青石村里,远观巫峡北岸诸峰一览无遗。神女峰下是一个巨大的背斜,宽硕的山体逐渐隆起,至腰身尤为险峻挺拔,这是历史上的造山运动在此留下的永恒印记。
巍峨高山,延绵江水,两江港湾,三重生动的自然景观自远及近、自上而下地构组于眼前,此情此景,完整的呈现非在青石观赏不可。
春到峡江,万木精神。神女峰下,翠竹发芽,满山葱绿。夏日洪水漫涨,跳跃的江花爱抚着神女身下的绿“裙”,轻轻将它吻湿。秋天,当满山黄栌在秋风中笑红了脸,一不小心却将漫山丛林染遍。就当青石村的桔树被入冬的风霜悄悄包裹时,俊俏的神女已在高寒的山巅安然披上了洁白的银装。如洗的碧空下,神女娴静地肃立着,依然不改依偎峡江深情如昔的目光……
就在各方旅客陶醉于巫山神女的四季,流连于青石并为峡江风景之精彩叹为观止时,青石村人站在一旁朴实地笑着。他们心里知道:青石因神女而知名,神女之美早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生活,今生今世,相成相依…… |